【摘要】傳統文化創新既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教學的需要。怎樣在教學中體現傳統文化創新是教師必須面臨的話題,筆者認為應該立足于社會實踐,應該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應面向世界,應注重傳播手段的創新。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新;教學
今天,我們生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的提高與需求提到了新的日程上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文化,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產生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那么在傳統文化創新的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呢?
一、文化創新應立足于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的活動,在人們改造自然界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社會實踐,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做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出生機,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當然,在注重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不能脫離時代要求,文化創新應表現為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創立諸子學派的孔墨老莊,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批百科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雄偉的氣魄和無畏的勇氣開創學派,編纂、修訂《詩》、《書》、《春秋》等著作,并在宇宙、社會、人生等無比廣闊的領域發表各具特色的議論。正是由于在實踐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才有了各具特色的諸子百家的爭鳴,中國文化精神的各個角度得到充分的展現和升華。徐悲鴻先生的作品為什么能成為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是因為他立足于社會實踐,勤學苦練,同時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獨特的風格,當然他的畫還體現了時代精神。可見只有注重社會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批判繼承,才能實現真正的創新。
二、文化創新應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只有充分認識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傾聽群眾呼聲,反映人民群眾愿望的文化,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要刻苦鉆研、銳意創新,在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對文化進行積極探索和創造,要善于運用現代技巧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文化的表現力,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樣式,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例如我國的傳統文化京劇,在內容方面,當代藝術家應深入細致地感受當代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京劇現代戲;在表現形式上,京劇現代戲可以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京劇舞美進行改革、創新,可以采用戲劇音樂交響化、合唱藝術烘托等手段打破京劇表演中原有的固定模式,吸收、借鑒歌劇等的表現形式,從而達到突出舞臺效果,吸引人民群眾眼球,使人民群眾得到藝術上的升華和享受,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推進文化創新必須放眼世界,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及時了解國外文化發展方向,積極搶占世界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但借鑒不是簡單模仿、照抄照搬,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路。歷史上唐文化的宏大氣魄體現在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南亞的佛學、歷法、醫學、語言學、音樂和美術;中亞的音樂、舞蹈;西亞的襖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藝術、建筑藝術等,從唐帝國開啟的國門一擁而入。唐文化對外域文化的大規模吸收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卓越范例。所以中華文化只有面向世界,才能使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中的璀璨的明珠。
四、文化創新應推動文化傳播手段的創新
科學技術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重要因素,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文化傳播模式,推進圖書報刊的出版,廣播電視影視技術升級,運用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大力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面廣的傳播體系,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從而使先進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總之,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是一個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為了中華民族的永葆青春,我們應提倡文化創新。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縣會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