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幾種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思維對學生進行解題能力的培養,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位移;自由落體;圖像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充分體現了“以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我們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注重知識與技能,而且注重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培養就是對學生方法與過程非常好的表現。本文介紹一道運動學題的五種解法,說明如何培養學生過程與方法。
題目:從距地面80m的高空自由落下一個小球,若取g=10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s內的位移。
解法一(公式法):根據,小球自由下落的總時間為:
前3s內的位移為:
最后1s內的位移為:
點評:此法運用公式求解,較為直接。
解法二(比例法):小球在第1s內下落的位移為
根據初速為零的勻加速運動的推論:從開始運動算起,連續相等時間內位移之比等于從1開始連續奇數比。可得,解得最后1s下落的位移為
點評:此法應用推論,比較有靈活性。
解法三(平均速度法):根據公式,小球自由下落的總時間為:
小球第3s末的速度為
小球第4s末的速度為
則最后1s內的位移為:
點評:此解法對平均速度掌握較好,有技巧。
解法四(逆向思維法):根據,算出小球落地時的速度把小球正向做勻加速運動看成逆向的勻減速運動,則小球在最后1s內的位移可以認為是逆向勻減還運動最初1s內的位移,則
點評:此解法獨到有一定難度
解法五(圖象法):先作出小球自由下落的速度圖象,圖中畫斜線部分的面積在數值上等于最后1s內的位移,即
h4=×1m=35m
點評:此法簡單明快。
此題并不復雜,但從多方位展開思維,大大拓展了解題思路,深化活化了基礎知識,讓學生進行比較,探討去哪一種方法快捷、清晰、省時,讓學生領會到學習物理的興趣,若能經常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一定能迅速提高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任志鴻,高中同步測控優化設計·高一物理(上冊) [J].南海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