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中職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探討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質,討論了在中職教育中,重視激勵的作用,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強化規范。常抓不懈,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配合。創造良好的行為養成環境,加強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一個人受害終生;相反,良好的習慣會使一個人受益終身。目前,由于種種原因,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等綜合素質不高,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種種缺乏基本道德素質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在中職教育中,在教會學生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的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中職學生日常行為問題表現
當前,中職學生不僅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而且在行為習慣、組織紀律、道德品質等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義務階段輟學者,相當一部分是學困生。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認可,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自暴自棄的學生非常普遍,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放縱自我,自私自利,集體榮譽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淡漠,組織紀律觀念、團隊精神不強,對父母依賴性較強,逆反心理較重,不愿意接受長輩和教師的勸導。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上課遲到、早退,在課堂上講話、打游戲、發短信、看小說、打瞌睡等現象屢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煙、喝酒,說臟話、撒謊,厭學、逃學,談戀愛,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網絡,生活自由散漫、夜不歸宿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與他們在中小學期間養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關系。要解決上述難題,就必須從中職學生的養成教育抓起。
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質
我認為,養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為基礎,以日常行為習慣訓練為契人點,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雖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中職教育中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包含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兩個方面的內容。養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質這一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一外在表象的統一。
三、養成教育的實施
1.重視激勵的作用,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
中職學生一般處在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情緒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一個階段。由于知識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比較弱,自律能力不夠強,如何引導他們完成并不輕松的學習任務,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話題。怎么辦?這就需要我們改進傳統的教育方法,在實踐中采用以激勵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善于及時發現、總結其優點。使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可以制定激勵制度。實施激勵評價。舉辦技能競賽、學習競賽,采用鼓勵談心,甚至采用恰到好處的批評處罰等激將法等。
2.強化規范,常抓不懈,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
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該首先從學生的認知出發。讓學生首先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應該做。要加強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的學習,讓學生明確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學生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對養成教育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闊斧,又不能快刀斬亂麻。在日常教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學生逐步成長的動態過程,同時加強監督。注意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反復性。對好的行為及時發現,及時表揚,及早批評、制止或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注重信息反饋,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
3.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配合,創造良好的行為養成環境
中職學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他們心理漸趨成熟,追求人格獨立,在人生目標、價值追求、處事原則和態度等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思維。雖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對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賴性,又強烈地希望能夠擺脫家長的束縛,獨立、自由地學習生活,而有些家長則往往不理解孩子們的這種心理變化、需求,或者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只要成績好,要什么給什么,無形中助長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時髦,不懂關心他人,缺乏感恩意識,自理能力差的眾多不良行為習慣。或者認為孩子沒考上高中成材已沒有可能,對孩子喪失信心,動輒挖苦羞辱,冷嘲熱諷,對孩子的成長、學習和生活漠不關心,無形中使學生有了被遺棄的感覺,自我放縱,我行我素,對自己、家庭和社會喪失了責任感。因此,作為中職教育者,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經常性地開展家訪活動,或通過電話與家長探討交流,讓家長理解學校教育的各項措施和對學生的要求.幫助家長轉變觀念,全力配合好學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對中職生而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以后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貫穿于在校生活的全過程,從學習方面的認真聽課,積極作答,認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到紀律方面的不遲到,不曠課;從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培養到行為舉止方面的端莊大方,文明得體等,都必須從一點一滴抓起,通過師生間的溝通,不斷貼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通過與家長的全力配合,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行為養成環境。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長期的堅持,學生的良好行為養成教育一定會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