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這是一條定時發送的微博,時間是2012年3月18日上午10:54,發布人是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四女生。這個網名叫“走飯”的女孩兒在發布這條微博的前一天自縊身亡,她分明在死前就想好了用這種輕松的方式同世人作別。或許在她看來,這似乎只不過是旅行前的一個告別。然而她的死卻再度引發了人們對“抑郁癥”、對“自殺”的高度關注。很多人在扼腕嘆息之余,開始反思,如果可以及早發現,及時干預的話,也許可以挽回這條年輕的生命。
這樣的事件比比皆是,據統計,中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人自殺。如此龐大的自殺人群,讓眾人瞠目結舌。讓人尤為痛心的是這群人離我們并不遙遠,自殺的慘劇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每每噩耗傳來,帶給我們的往往是震驚、心痛,還有一連串的疑問:他們到底怎么了?為什么他們不選擇活著,卻寧愿去奔赴那無法預知的黑暗?
誰來留住這些命存一線的脆弱生命?所幸在這群龐大的自殺者群體的背后,還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預防自殺志愿者,他們默默無聞,挽留住生命是他們神圣的事業。
這里敘述的是蘇州一個人和一個站的故事,這人是“預防自殺志愿者”張存默(化名,湖北荊州人),他的網名叫“愛你愛你”,這站叫“蘇州民間自殺者援救站”。
他曾是一位“流浪詩人”
少年時的張存默是個思想上的叛逆者,用他的話說是“與一切世俗為敵”。他難以接受任何學校的教育,在家人的安排下,他學過繪畫,學過書法,學過音樂,但這些都讓他覺得很迷茫,最終都半途而廢。喜歡寫詩的他一直有著詩人的情懷,2002年,18歲的張存默,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他便懷揣著美好的理想和幾百元錢,開始了尋找精神家園的流浪之旅。他去了云南、貴州、四川、北京等地,他歷經艱辛,輾轉了大半個中國,放逐靈魂,追尋理想。最終在云南的瀘沽湖,他找到了心中的天堂、精神的凈土。那個傳說中的“女兒國”,風光旖旎,如詩如畫,既蒙著神秘的色彩,又帶著圣潔的光輝。而那片凈域也埋藏著憂患:現代文明的侵襲……他一路漂泊,盡情享受著大自然賦予的自由和美,靈感所至,即揮灑筆墨,幾百篇純文學作品見諸全國報刊。
2006年,他流浪到北京,進入一家旅游雜志社,做起了雜志編輯,薪水還不錯,同時他也沒有放棄文學上的創作。這個時期,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繼續思考著人生的終極價值,認為美是最高價值,還因此創造了“超唯美主義”概念。2007年,他出版了唯美主義散文集《落紅成陣》。四年前,迷戀江南煙雨和江南女子的他,來到了極富文化情調的蘇州,然而事實上他感受到的是:江南女子都成了舊時明月。于是他終于開始醒悟了,原來現實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模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終于開始妥協了,他不得不開始探索美好理想的現實落腳點。目前,他在“蘇州網上家長學校”,這個從事家庭教育的公益機構工作。月薪雖不高,但他也樂在其中,閑暇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用在了另一項事業自殺者援救工作上,從事公益讓他的內心獲得了安寧。
從2009年開始從事民間預防自殺工作,張存默說他得到最多的是不理解。去年的9月10日,是第9個世界預防自殺日,張存默在自己的電動車上掛了一個條幅:全國每年28萬人自殺,國家社會當高度關注這一群體。他想借此喊出自己的呼聲,怎奈孤掌難鳴,卻引得路人一片異樣的目光,也許在他們看來,張存默只是一個嘩眾取寵的小丑。
張存默的父親是湖北荊州監利縣一所中學的校長,在他看來,這個兒子讓他太操心了。他不能理解兒子,28歲的人了,到現在還沒有成家立業,蝸居在一個8平米的出租屋里,拿著每月三千多點的工資,卻樂此不疲地做著無名無利的預防自殺工作。家人在電話中總是催促他不要浪費時間,趕緊找份好工作,盡快解決自己的人生大事。其實家人的不支持,也讓張存默猶豫過。曾經有獵頭公司向他許諾,一旦他去工作,就給他很好的待遇。他考查過那些工作,如果去的話,自己的空余時間就少了,勢必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自殺者援救工作。在追求物質和從事公益事業的矛盾中,他還是選擇了后者。他說他沒有多么崇高的救人理想,僅僅是覺得他們太可憐了。
2010年,張存默創辦了自殺者援助站和防自殺聯盟。經過努力,他的自殺者援助站和防自殺聯盟已經吸納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這其中有心理咨詢師、教師、有大學生、藝術家和編輯等,其中一些人甚至有過自殺的經歷。
他也曾有過自殺沖動
張存默也有過自殺的沖動,那一年,他24歲,和相戀兩年多的女友分手了。女孩是他當初在交友網上認識的,蘇州人。女孩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含蓄,還具備了超脫世俗的美好品質。精心地呵護她,好好地愛她,便成了張存默那時的理想。現在回憶起來,他還是會沉浸在對那段戀情最初的美好印象中。但現實種種,還是將他們變成了兩個形同陌路的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失去那段純美的愛情,對他心靈上的打擊是致命性的。他墜入了迷茫和痛苦中,覺得生活再無意義,不如一死,百痛即消。他在網上打聽到了可以安樂死的藥,并且向買家尋了價,得到的回復是:1200元,包死。那天晚上,他的腦子里都是父母的身影,他們關切的眼神。他想:離家這么多年,叛逆的他讓父母每天都在替他擔心。自己真死了,父母該怎么辦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那份牽掛,他說他早就不在人世間了。
之后,張存默在網上搜索自殺的信息,無意間看到了詩人余地自殺的消息,他感到極為震撼。2007年,與張存默同為湖北籍的詩人余地,其生活幾乎陷入了絕境:一個詩人極不穩定的稿費,每月的房貸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更不用說去承擔身患肺癌的妻子的化療費、雙胞胎兒子的撫養費以及其中一個孩子心臟病的手術費,生活極度的困窘,讓詩人割破喉嚨自殺了,沒有留下一點余地。當時很多人指責余地的不負責任。有過“詩人夢”、想過自殺的張存默,特別能理解這個困窘的詩人內心的掙扎、無助與迷茫。外界對詩人的精神世界的不理解,深深觸動了張存默的內心。
同樣在這種寂寞與孤獨中的張存默,產生了一股強烈的創作沖動,他想寫一本書,一本關于自殺群體的書,來展現這個悲傷的群體,和他們眼中的悲慘世界。為了積累寫作素材,他開始在網上查閱大量的資料。他開始接觸那個數目令他難以置信的自殺群體。他搜索到很多自殺QQ群,很多人在那里討論自殺的方式,相約自殺。隨著對這群體了解的深入,張存默再也割舍不下這些社會上的邊緣人群,他放棄了寫作計劃,決心要為這些丟失希望的人做一些事情,讓他們重拾起生存下去的信心。
他的快樂與傷痛
對張存默來說,每援助成功一個人就很欣慰,反之就很難過,很遺憾。從事自殺援助三年多來,援助成功得到的快樂卻總是不及失敗所帶來的悲傷多。
2011年底,一天深夜,一個男人撥通了他的電話,剛接通,那男人就是一陣嚎啕大哭。“我真的沒辦法再活下去了,活著太痛苦”,男人嗚咽著說。張存默問他:“你為什想死?”男人告訴他,自己姓張,40歲,青島人,離異后,前妻帶著孩子另外組織了家庭,她不讓他看孩子,孩子也不喜歡他,他獨自一人。就在他最孤寂的時候,一個20多歲的女孩兒溫暖了他那顆冰冷的心,跨越了年齡的溝壑,他倆相愛了。男人在外辛苦創業,想讓女孩兒過上幸福優渥的生活。回到家,女孩兒的一頓美味晚餐、一句甜言蜜語,即使是一個愛的眼神,總能讓他疲憊的心頃刻得到舒緩。和女孩兒在一起,男人的心也跟著年輕起來,男人對女孩兒的依賴也與日俱增。如果就這樣一直相愛下去那該有多好。可惜,男人創業失敗了,還欠了一身債。有一天,女孩兒不辭而別,只留下了一封簡短的信。男人說:“我不怪她,因為她有權利選擇生活得好些。”但男人的生活卻從此再無亮色,失去了那段美好的愛情,他一下子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他自殺了三次,都沒成功。“我沒有辦法不想她,每時每刻都在想,有時候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但立刻又會被拉回殘酷的現實,然后心就會被劇烈地撕扯著”,電話中男人的聲音顫抖了起來,“我每天都好痛苦,心好累好累,我真的是個很失敗的人,我一無所有,還不如去死吧,那樣就解脫了,就再也不會有痛苦了。”
有過相似經歷的張存默完全能夠理解這個男人的內心痛楚,不過還是覺得他愛得太偏執了。“其實,我也失戀過,當時我也想自殺,所以我知道你的痛苦”,張存默說。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張存默向男人講述了自己的那段愛情和他試圖自殺的前后。男人的情緒有些平穩了。兩人一直聊到凌晨兩點左右,最后男人說,困了,主動道了晚安。掛掉了電話,張存默再也睡不著了,他的腦子里一直盤旋著那個男人的事情,怎樣才能讓他打消自殺的想法?
第二天,他便在網上查找了大量的資料,由于張先生的情況比較特殊,他事業愛情雙失利,而且有一定的偏執,因而做起心理援助來難度比較大。但張存默沒有放棄,每天都給張先生打電話,聽他傾訴、寬慰他、開導他,張存默能夠從他的語氣中讀懂他此刻的心情,然而,張先生的情緒總是陰晴不定,半個多月了,他總是一會兒平靜,一會兒又陷入崩潰,如此反反復復。12月底,張存默接到了他的一個電話:“謝謝你這段時間的關心。我還是過不了自己的關,那種痛苦又爆發了,我再也受不了了。”沒等張存默開口,他就掛斷了電話。張存默馬上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向當地派出所報了案,警方趕到男人的住處時,他已經用刀片割破了手腕,意識模糊地躺在床上,床上、地板上都是刺眼的血跡。警方立刻將他送往附近的醫院,幸好最后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這邊的張存默心急如焚,在得知情況后,他明白此時的張先生必須得到專業心理輔導人士的幫助。
當天,張存默想盡辦法與青島當地的一名半公益性的心理咨詢師取得了聯系。終于,在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治療下,男人答應張存默不再自殺,但他要去出家,張存默又趕緊幫他聯系了全國知名的北京龍泉寺。張存默想也許只有出家能夠化解他的心結,龍泉寺環境清幽,佛學文化深厚,或許是張先生是最好的去處。后來,因為男人臉上有道疤,有些兇相,主持沒能收他。再后來,陜西的一家寺廟收留了他,如今遁入空門的他獲得了安寧。這樣張存默對他的援助工作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張存默說,每當援救成功,他都無比快樂,那種滿足感仿佛要溢出胸口似的。這件事情之后,他也認真總結過,他說遇到這樣的自殺對象,最重要的是要讀懂對方,用心去溝通,真正了解對方在想什么,他主要的需求的什么,想得到怎樣的幫助。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救助對方的情緒仍無法得到平息的話,就必須及時尋求專業心理輔導人員的幫助。
不久前,張存默在QQ自殺群里找到一個杭州女孩,那女孩二十多歲,正值花朵般盛開的年紀,漂亮可愛,卻患有嚴重的抑郁癥,有高危自殺傾向。她的親人和男友都在車禍中離世,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常常說她活著沒意思。于是她不斷墮落,流連于不同的異性之間,以此來麻醉自己,摧殘自己,并越陷越深。女孩靈魂的空虛和內心的痛苦讓張存默很心疼。如何才能拯救這個重度抑郁的女孩?起初,在傾聽女孩心聲,勸慰她的同時,他還在網上找了很多有意思的笑話,每天早上給女孩發一則,希望她這一天心情能夠好些,但女孩毫無反應。于是他又鼓勵她,贊美她,經常在電話里夸她美麗,說她的聲音很好聽,但這些都沒有效果。
種種方法失敗后,張存默決定用愛來挽留住這個女孩。那天,他打電話給女孩,鼓足勇氣說:“你知道嗎?你年輕漂亮,知書達理,我早就喜歡上你了。”女孩懷疑地說:“你別騙我了,你不過是想玩玩我罷了。”張存默沒有灰心,每天給女孩發短信,打電話,像戀人一般安慰她,從女孩的話語中,他感受到她正在逐漸接受他這樣的角色,甚至有一次她還笑了,那是張存默第一次聽到她笑,笑聲很甜很甜……
但其實女孩的情緒并沒有真正穩定下來,張存默發現,女孩仍然在QQ群里尋找相約自殺的人。張存默很擔心,于是打算去杭州看望她,卻突然間收到她發來的一條短信:來世再相愛。他立刻打電話過去,她的手機已經關掉,此后的無數個電話,都沒有回應,從此杳無音信,想來那個女孩已經離開了人世。最后的結局讓張存默心痛不已,沒能救得了女孩他很難受。她原本還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嚴重的抑郁癥卻帶著她和所有的希望就此消失了。
張存默介紹說,全國有很多像這個女孩一樣的抑郁癥患者,因抑郁癥自殺、自殘的新聞屢見不鮮。在中國,抑郁癥的發病率為3%-5%,抑郁癥患者估計有3000萬人。在這些抑郁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終可能死于自殺。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癥患者占50%-70%。對于這類自殺者,張存默顯得無能為力,對抑郁癥患者的救治是全社會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大課題。
在張存默援救的自殺對象中大多是18歲到35歲的青年人,其中又以18歲至27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為主,女性偏多。在這些人中,一些是因為患有抑郁癥等各種心理疾病無法治愈,走上了自殺之路;有些是因為情感危機,心靈破產、萬念俱灰;也有的是因為無法實現自身價值或創業失敗對人生絕望導致的……面對如此之多的自殺者,截止到目前為止,張存默已經成功援救了高危自殺者17例,一般性的自殺者80余人。援救成功的僅僅是少數,還有很多人成了他的遺憾。
“全國一些城市的公益機構和民間個人在關注自殺者群體”,張存默說,“北京、南京等地有一些心理危機干預機構,網絡上也有人創辦了一些防自殺的QQ群,還有個人性的防自殺志愿服務,但總體而言,都做得不夠理想。武漢有一個老人,專門開通了一個心理援助熱線,但后來隨著熱線的火熱,老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最終每月兩千多元的電話費,使得老人的工作很難支撐下去……” 有時候,張存默也會感覺壓力特別大,在蘇州這個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每月三千多元的收入,讓他的生活本來就很不輕松,有時候還要給援助者寄錢,100到500元不等,電話費也是一項大的支出,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超過600元,可想而知,在經濟方面他的壓力有多大。
“你會一直做下去嗎?”采訪時我們問他。他給我們講了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退潮的海灘上,揀起那些被沖到岸上的魚,往大海里扔。有人說:“別傻了,那么多魚你是救不完的。沒人會注意你的。”小男孩邊繼續往海里扔魚兒,邊回答說:“我扔進去一條,就可以救一條小魚啊!這條魚在乎,這條魚也在乎啊!”
他還能走多遠
在做自殺援救工作的過程中,張存默發現他能救助的僅僅是少數,真正要改變現狀還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于是他開始思考生命與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去年,他動筆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重大人生啟示錄》,今年書稿完成。這本書旨在為人們撥開心中的云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這類題材的書往往鮮有市場,沒有出版商投資出版,于是他就自己出錢印制。由于沒有專門的發行渠道,張存默決定擺地攤賣自己的書。
3月,蘇州的街頭,料峭春寒,陣陣寒風刮過,張存默坐在一張小板凳上不停地搓著通紅的雙手,他的面前地上一張寬約1米的海報平整地鋪開,白底黑字,幾本藍色封面的書壓在海報的四個角落。海報上的文字向人們講述著他對自殺者的援救工作、他的書,并呼吁人們關注自殺者群體。路過的行人,很多只是看一眼,就匆匆而過。他把第一次擺攤賣書的經歷記錄在自己的博客中:
2012年3月19日,夜,騎著電瓶車到蘇州后莊一條人不多的巷子里,燈下,把海報攤開在地上,擺上書,做一下擺地攤的嘗試,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心想這時不要有人來啊,可一會三個農民工就過來了,圍上來看,看了好一會海報上的字和書,其中一人看書價嫌貴了,雖然沒買,卻覺得蠻溫馨的,畢竟有人在看我的海報和書,而沒有欺負我。后來一個蘇大女孩要過來看,被她男友拉開了,噢!以為我是騙子么。之后,我就收攤了,收攤之后好輕松,這就是我匆忙的第一次擺地攤賣書經歷。蘇州是我的大本營,要在蘇州擺地攤至少一個月,下一站是:上海。
張存默說,他要走遍全國每一座城市擺地攤賣自己的書,為眾多迷茫的人指明方向,讓更多的人去關注自殺者群體。一顆石子扔進大海里,海面瞬間就歸于平靜。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所以張存默正在用這樣的方式不停地呼喊,他的呼喊能否實現一個對自殺者全民救贖的局面呢?
我們的采訪就此結束。話題非常沉重,但我們依稀感到,張存默,在行動!更多的張存默在行動!
臨了,張存默給我們留下的以下求助電話,他希望通過三角洲雜志,給更多的自殺者以生的希望。
全國主要心理危機援助機構熱線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010-8295-1332
南京心理危機干預志愿援助中心:025-86528082
杭州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0571-85029595
長春市心理援助熱線:0431-89685000 0431-89685333
青島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0532-85669120 0532-86669120
重慶生命求助熱線危機干預熱線:023-66699199 023-666992999
深圳市心理危機研究中心熱線電話24小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0755-25629459
廣州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熱線電話心理危機干預熱線:020-81899120
武漢市危機干預中心:027-85844666
四川省心理干預中心熱線:028-87577510 028-87528604
海口市青少年救助電話是:12355
上海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021-64383562
(以上聯系電話均由張存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