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是理解和獲得口頭信息的交際能力。聽力理解的能力,是說、讀、寫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前提。綜觀近幾年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可知,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分值20分,占整個卷面總分的1/6,同時,安排在英語考試的一開始。因此,它的成敗不但會影響考生聽力試題本身的得分,而且還會給考生對后面的整個筆試部分的解答帶來一定的心理影響。那么,怎樣才能做好聽力試題呢?筆者認為,了解聽力試題命題特點,把握其應試技巧是關鍵。
一、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命題特點
1.聽力試題測試要點
高考英語聽力測試以對話或獨白為測試內容,在語言使用的場景中測試考生使用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知識的能力,強調口頭語的真實性。它著重考查考生對所聽信息的整體理解能力,而不是單一地檢測語音、語調的知識。無論是聽對話,還是聽獨白,都需要有整體感,沒有整體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理解。聽力測試的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理解主旨和要義;(2)獲取事實性的具體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等;(3)對說話的背景、說話者之間的關系等作出簡單的推斷;(4)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觀點或態度。
2.聽力試題話題和材料的選用
高考聽力材料的選用非常重視語言真實性和交際性的原則,語言材料一般來源于實際生活,圍繞一個日常生活話題展開,涉及文化教育、人物、科普、時事等。對話的內容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工作、學習、天氣、生活環境等話題,可分為校園、公共場所等。如:shopping, finding the way, doing one’s homework, seeing a doctor, making a phone call, weather report, asking for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等。
高考聽力材料選材特點:(1)無論是對話,還是獨白,其結構和內容都不復雜,難度遠遠低于閱讀理解材料。(2)所選聽力材料具有充分的情感成分,說話人的情緒隨著話語進行的具體情況而變化。故考生應善于體會這些變化,并從中理解語篇的整體意義。
3.聽力試題中常見詞句的使用
高考聽力試題中以口頭交際用語為主,強調口頭表達能力。具體表現在:(1)大量使用日常詞匯,如have、do、take、give、make等,這些詞匯具有很強的活力,可以和其他詞構成眾多的短語,用在不同的語境之中,如Take care、Have fun等。(2)大量使用習語等固定用語來表達某種感情,或引起對方注意,或改變話題。如Wonderful(興奮) Why not do...(建議)、By the way...(改變話題)等。(3)短句、自然句多,句子結構比較松散、隨便。如:It's interesting.Do you like it?It’s a hard job.(4)在快速交談中,語篇中縮略語使用較多,如there's、he's、I'll、UK、ad、pop等。
二、高考英語聽力試題答題技巧
1.怎樣聽對話
對話包括第一節五個簡短的小對話(每聽完一個對話回答一個問題,每段對話僅讀一遍)和第二節成段的長對話(每聽完一段對話,要回答2-4個問題,每段對話讀兩遍)。聽對話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聽放錄音前和聽放錄音之間,快速閱讀選項和問題,以選項和問題透露的內容為線索,推斷對話所涉及的話題。
2)注意從第二人的答話中獲取重要信息。小對話的特點是一至兩個來回極短的對話,設題時往往是根據答話人所說的內容而提問的。
2.怎樣聽獨白
聽獨白,是聽力測試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它是聽力試題第二節中的最后一道題,文章篇幅約為200詞左右。聽完獨白后,一般要求考生回答3-4個問題,每段對話讀兩遍。這類題型不同于上述的對話題型,它是由說話人獨自講述的一段話,其內容往往是講述某一件事。聽獨白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聽錄音之前,考生應將所有題目和選項瀏覽一遍,這樣可以對短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以便在聽短文時有的放矢,有所側重。
2)在聽短文時,要注意捕捉每篇文章或每一段開頭的一句話,因為它們往往是該篇或該段落的主題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或對下文提出了重要提示。
3)密切注意短文中事件發生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和情節(plot)這些要素,因為短文后的問題通常會以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 why, whose, how等疑問詞開頭。
4)如果有聽不懂的詞語,可以從上下文推測其含義,或者記下該詞的發音,等聽完后再去判斷它的詞義。切忌聽短文時,思維在某個詞語上滯留,以致影響后面短文的理解,而造成一步跟不上,全部受影響的被動局面。
總之,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在聽力訓練中,只要我們能制定目標,堅持不懈,進行系統的聽力訓練,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同時,在答題時,能做到方法得當、冷靜答題,就一定能取得較滿意的成績。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