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教育中,人們常提到賞識教育這個理念。但是我卻有這樣的疑問:賞識教育就是表揚教育嗎?賞識教育是缺少不了表揚、鼓勵的,但是批評還要不要呢?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這從某種角度也是對現今教育的規范與指導。
賞識教育,其關鍵就在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對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抱有堅定、樂觀的態度。它體現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對培養健康人格、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如何貫徹賞識教育這種新的理念,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呢?下面就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賞識教育不是簡單的表揚
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北歐一教授要求中國學者向她女兒道歉的事情,教授認為中國學者的夸獎傷害了她的女兒:“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夸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于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系。你夸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你未經她的允許就撫摸她的頭,這使她以為一個陌生人可以隨意撫摸她的身體而不經她的同意。”
中國學者對教授女兒的夸獎和喜愛,反而惹得教授不高興,仔細想想,我們不能不反思我們的夸獎,反思我們的“賞識教育”。這真是賞識教育嗎?我想這只是表揚教育。因為表揚往往是孩子做了讓人滿意的具體事情,對其只是表面的認同。一些生活在表揚中的學生,一旦受到批評,就很難接受。我們不能因表揚而表揚,而忽視了表揚背后的意義與作用。
但賞識則是從本質上信任和看得起孩子,通過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找到“我能行”的感覺。一些成績平平的學生,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非常渴望教師的關注,但很多情況下,教師對他們總是教導式的教育,看到的總是他們的缺點。學生是發展中的個人,中學時期是一個人生理、心理發育和形成的黃金時期,他們身心各方面都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教師應以積極樂觀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堅信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二、賞識教育并不排斥批評和懲罰
賞識教育應該是有原則、有標準、有限度的,如果對學生的缺點、不良行為不做出正確的批評,這樣的賞識只會使教育誤入歧途,長此以往,學生會無法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將來也很難接受批評意見,更無法面對挫折和失敗。慈母多敗兒與嚴師出高徒也從兩方面驗證了這一事實。只不過批評要適度適時,懲罰也以不傷害孩子的尊嚴為前提。而且,批評和懲戒應該是明確針對孩子所犯過失,當孩子因為智力問題學習不好時,就不應該用懲戒的方法。事實上,懲戒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老師和家長如能對孩子提出有理有據的批評,孩子完全能夠感受到這種愛,并產生深刻的心理體驗,從而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
實踐證明,表揚是強化、是激勵、比批評效果好,但沒有批評、沒有懲罰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三、賞識教育是愛的教育
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而抱怨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作、無限夸張,使孩子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壞孩子越來越壞。
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系學生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鼓勵和認可之中,他就會自信和自強。有學者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師愛是有原則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無原則的、遷就的、偏袒的,師愛是關愛與嚴格要求的有機統一。
然而,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則更加困難。師愛必須以教師對學生的理解為基礎。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包括認識性理解和感情性理解。前者是指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心理行為問題的實質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后者是指教師需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的理解他們的憂傷,痛苦和實際需要。師愛還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無條件的尊重。特別是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自卑感較強,缺乏自信,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體貼信任和鼓勵。
師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只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師愛的作用,切實把握好師愛的分寸,潛心付出,愛嚴結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學生應有的回報。
總之,賞識學生,必須重視學生的每一步發展,時刻關注學生、走進學生心靈。只有走進學生心靈,教師的行動、語言對學生才有震撼力。所以老師應從心理因素的研究入手,力圖消除學生的對立情緒,開啟學生的心理圍城。換個心態,去賞識有缺點的學生,你會發現這些學生同樣可愛;賞識學生,就要將學生看成一個有著自己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
“一棵樹,如果花不鮮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葉子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枝干都不美麗,也許它生長的位置很好,在藍天映襯下,遠遠看去婀娜多姿,也流露幾分美感。”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課堂教學論》 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3]《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年出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