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教學一條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在美術課上,我非常注重學生美術素養的形成訓練,注意讓學生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積極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使學生獲得審美感受,理解美術作品的意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目的。
一、強化欣賞,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美術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審美能力的培養,藝術修養的提高,欣賞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手段。《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也指出,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新課程標準將美術學習活動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運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四個領域的學習各有側重,但我認為欣賞應該是連接四個學習領域的一條紐帶。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鑒賞水平的提高,藝術修養的積累,單憑在“欣賞·評述”這個領域的學習是不夠的,應該在四個領域的學習過程中都滲透欣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欣賞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比較、設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鑒別、判斷、感悟,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增長美術知識,陶冶學生情操,培養他們關注藝術,熱愛藝術的情感。
二、擺正美與術的關系,重視學習方式的轉化
在教學中強化美術的美育功能的同時,還必須強調“術”,把必要的美術知識與技能、技巧落到實處。通過欣賞,學生已經感悟到了一些方法和原則,對技能技巧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實際上這一過程,也就是將技能技巧的學習放到了美術文化的氛圍中學習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技能技巧的學習,創作練習,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分解學習難度,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方式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是以學習《托物寄情》為例,欣賞以后,轉到學習畫梅花的技法上,我改變了以往教師示范、學生試畫、創作練習的套路,講了基本畫法后,在講畫梅枝的時候,我沒講方法,就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上嘗試畫梅花的前后左右枝,讓學生自己探索,相互糾正,直到掌握方法,加深學生對前后左右梅枝畫法的認識以后,我再重點地介紹梅枝的畫法,接著讓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用粉筆作工具進行畫梅枝比賽,比賽進行的很激烈,課堂氣氛也達到高潮,學習方式的變化,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賽結束后,我再一次示范了墨梅的繪畫技法、筆法的變化等重點細節。最后安排學生在宣紙上完成臨摹練習,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延伸課外,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中學美術每周僅有一節課的學習時間,我認為在美術課上的學習是有限的,僅憑課內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是不夠的。教師可以通過興趣小組活動、舉辦畫展、組織學生參加美術競賽等形式延伸美術學習,學生們通過眼、耳、鼻、身、情、意去感知多種材料與造型的形、色、氣、質、味、溫等屬性,獲得第一經驗,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了解生活,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在美術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桌子太小,時間很短。有時學習活動剛剛開始就要下課了,學生要匆匆收拾工具,準備下節課的學習,學習氛圍很難形成。教師要利用好課余時間搞好興趣小組活動,親自指導學生學習,豐富創作形式,辦好畫展,培養優生,用優生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形成素養。事實上,學生需要藝術,需要藝術活動,身邊的藝術學生又格外關注,能夠起到較好的熏陶和帶動作用。
四、體驗過程,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現代社會科學迅速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越來越大,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美術課程是人文學科,美術素養的形成需要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欣賞讓學生感知藝術的魅力,陶冶學生情操,通過繪畫練習,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習慣,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協作精神。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習過程的強化與落實,重視體驗,達到培養情感與態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未來的人生做好儲備。讓學生動手收集實物并利用計算機技術、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學習的策略。學生通過感覺器官,感悟到豐富的藝術形式,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美術素養。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們能說。課堂教學中就應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積極拓展發展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他們形成人文素養,這樣,學生們的美術素養自然就得到了發展。作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要善于不斷探索、總結、提高,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適應社會的發展,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教育》2003年第一期《美術課程標準》
[2]《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探析》王軍《教育探素》2004/4
[3]《美術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養》. 侯令.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范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