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課外閱讀量較少,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囿于教科書狹小天地;課堂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需要圖書館工作者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查研究,配合一線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科學讀書觀,適應新課改需要。
一、圖書館閱讀現狀分析
1.教輔用書成為學生首選
“唯成績論”使學生主觀上不主動創造課外閱讀機會,普遍感到沒時間讀書,不習慣課外閱讀。為應付高考,在學校和家長壓力下,整天鉆在作業、習題、試卷中,圍著教科書或輔導書打轉。而且學生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或父母規定,缺乏自主性和計劃性。家長對孩子閱讀課外書多持消極態度,僅有35.2%的家長對學生看課外書持積極態度。學生、家長往往把分數看成命根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70%的家長為孩子選擇課外讀物,首選“教材輔導書”,而孩子選擇課外讀物的眼光與家長明顯不同。家長因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響,誤將課外書籍視為異類,認定課外閱讀會影響學生學習。
2.課外閱讀的無序與低效
學生閱讀主觀性太強,缺乏目的和計劃,導致閱讀的無序與低效。主要表現在:一是盲目閱讀,得到哪本讀哪本,無計劃、無目的、不系統,很少寫讀書筆記;二是讀書非“精品”。從課外閱讀內容看,68.3%的學生把大量的課余時間浪費在網聊和電視上,34.9%的學生將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瓊瑤的言情小說作為閱讀對象,57.6%的學生把卡通漫畫作為課外讀物, 27.6%的學生喜歡科幻、童話、散文、隨筆等,17.8%的學生涉及歷史、地理、自然、科普、文化等方面,他們對中外名著及歷史文化等知識的了解遠不及對“周杰倫”、“姚明”熟悉,呈現出娛樂化、消遣化傾向,學生傾向于重故事性輕理論性,重趣味性輕社會性,重娛樂性輕知識性,重隨意性輕吸收性,日益出現無序低效和時間浪費的后果。
3.缺乏指導的放任與自流
學生課外閱讀自覺性差、主觀性強和目標不明確,這與其閱讀行為缺乏引導、不受重視、缺乏評價和激勵機制等有很大關系,再加上課堂閱讀教學所瞄準的多是考試得分點,一些教師過分側重于“技能”訓練,因而忽略了對課外閱讀指導的探討與研究,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最終導致高中生課外閱讀量較小,閱讀意識薄弱,難以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即使有些教師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名著報刊,但由于缺乏良好習慣和方法。即便閱讀也常會囫圇吞棗,感受不到課外閱讀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與益處,再加上網絡新型閱讀手段的沖擊,使很多認識膚淺的學生積弊成癮于電腦游戲或電視劇,很少懂得從網絡獲取相關的閱讀資料。
4.閱讀環境的條件與局限
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雖有一定程度增加,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外閱讀的良好環境,畢竟數量有限,不可能滿足學生廣泛閱讀的需求,學生能接觸到的課外書籍相對匱乏,需要家庭和社會這個大環境的關心和支持,積極開展大型的讀書宣傳活動,推行健康有益的文學讀本、豐富多彩的科普讀物等,營造一股濃濃的讀書氛圍,充分展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不斷提高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容量。
二、提高課外閱讀水平的應對策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針對目前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不良現象和學生實際,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寬松、幽靜的閱讀環境,切實改變中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1.創設條件,接軌課程
魯迅先生對讀書有一段精彩論述:“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作為老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條件,讓學生去“采許多花”,“釀許多蜜”。而圖書管理員也應從新課程教學入手研究,將各學科教學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和拓展作品介紹給學生,使課內閱讀向課外延伸,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加深學生對新課程教學中有關內容的深入理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培養興趣,多辟路徑
讀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積極的心智活動,是一個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閱讀若沒有主體強烈持久的興趣依托,勢必形成流于形式或陷入應付獵奇的困境。圖書館館員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利用圖標或電子展板等工具為學生創造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思維平臺,經常進行閱讀方法與閱讀規律的專家講座,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提高閱讀客體的品位,堅決抵制那些低級庸俗的書籍報刊,形成心理共鳴。
3.更新觀念,健全人格
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教學過程之外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教育深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科技含量,弘揚閱讀人文精神,及早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營造書香社會”已成為社會共識。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到課外閱讀的價值和意義。逐步樹立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理念,提倡個性化、多視角、有創意的閱讀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避免關注情節、惰于思考、流于形式的閱讀方式。既可幫助學生增加知識儲備,又可“學”以“致用”,有效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品評、汲取吸取營養,完善自我。
總之,開展圖書館課外閱讀活動,構建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相互融合的教育平臺,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理性思維;而且能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升自我價值判斷力,有效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進一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學生更好地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提供必要的智力環境,形成高雅的人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