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主張“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任務的完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使用語言的機會和場合,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英語;閱讀能力
一、任務型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閱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努力為學生提供具有刺激和誘導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地習得語言。學生在課堂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在任務的驅動下,有選擇地獲取信息,他們成了學習的主體,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互相傳遞和交換信息,充分發揮其語言工具能力。他們有自由的發揮空間,其不同的語言能力、不同的信息攝取量、不同的知識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成果,體現個體差異性,充分發揮任務型教學在閱讀課中的主體作用。
二、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
按照上述任務教學的基本理念,根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中職英語閱讀課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任務呈現——這是任務型課堂教學所特有的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一開始就呈現出任務,讓學生從課堂教學的開始就明確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務,然后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的過程,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有利于體現任務的真實性。
第二階段:任務準備——知識與技能教學。任務型教學的準備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知識和能力準備的過程。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把運用任務呈現給學生之后,學生能夠感受到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就無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因此,學生會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學習教學內容來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信息。就閱讀課而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完成以下教學任務:
1.介紹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開展內容預測活動
教師在這一階段通常要通過圖片或文字材料等適當講解與該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包括對文章語言結構和詞匯的掌握、對所論述主題的了解。背景知識又稱非直觀信息,它儲存于學生的長時記憶中,是直接影響閱讀分析和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適當介紹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的障礙和問題,使學生對將要閱讀的內容有一定了解,激發其閱讀的欲望。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課文、驗證預測的興趣。
2.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
要使閱讀有意義,不但需要非直觀信息,還需要直觀信息,后者指文章的字符號(即字母、詞匯和句子)。因此,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詞釋義的量,有的生詞詞義要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
3.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
不同的閱讀目的決定了閱讀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通過規范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其中包括獲得課文大意的掃讀技能、獲得課文具體內容的跳讀、精讀技能以及培養語感、獲取樂趣的泛讀技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前確定每一教學階段的閱讀目的及閱讀方法,呈現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并提出具體任務。
第三階段:任務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應包括符號辨認和內容理解。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弄清楚課文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還要幫助學生弄清楚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設計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采用下面三個環節來完成任務:
1.快速閱讀,了解主旨大意。要求學生快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脈絡,理解課文大意,找出主題句、關鍵詞,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
2.精讀,獲取更多信息。教師可根據閱讀課文中的特定信息預先設計一些問題或圖表,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有重點地進行精讀,找出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3.研讀,從中受到啟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審美的觀點認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細節、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篇章結構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來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在速讀和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結構和作者的評價,力求從讀的內容中得到啟發。當然,在各環節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注意閱讀速度,要求根據不同的閱讀方法和任務,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速度。
第四階段:任務完成展示任務后,活動包括展示、討論、評價和操練。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
1.展示,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通過表演、報告、復述、背誦、聽寫、默寫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務完成情況。
2.討論與評價,引導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表達個人的觀點,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歡或不喜歡,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的辦法,評論課文中的人物,想象故事的多種結局,等等。然后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評價,評價以激勵為主。
3.能力遷移,閱讀教學可以與寫作教學相結合。這是因為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寫作練習,難度大大降低。因此,在上一步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命題或自選題作文,有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體會和思考
任務型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設計出不同的活動,每一個教學過程學生都在完成任務,且語言的內容得以重視,語言的形式呈現多樣化。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任務型教學不但能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促進英語學科同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記憶,想象和創新的能力從而使學習者整體素質得以提高。當然,教無定法,任務型教學法的提出并不意味著否定其他教學法。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索運用其他的教學法使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