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數學課堂,把學生看作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煥發生命的精彩。課前預設是教學規劃實施的藍本,動態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作,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是頹廢的,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預設;生成;融合
“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這一觀點已成為教師的共識,但許多教師對“課堂需要怎樣的生成”缺乏深刻而理性的認識。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認識過程,實踐過程,又是信息處理、心理變化過程,更是發現探究過程、情境創設過程和人格形成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辨證的,是相輔相成的。數學教學需要預設,而精心的預設又必須通過課堂的生成才能實現其價值。一個高效而靈動的課堂,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因此,教學中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課前精心“預設”,營造課堂“生成”環境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是生成的基礎,精心預設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教師備課時必須對教學目的、任務和過程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而抓住學生現有發展水平、進行彈性的教學設計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也是走向動態生成的起點。
1.抓牢生成的基點——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
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是生成的基點,也是生長點。生成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的生成,如果超過了這個基點就可能生長不了,若低于這個生長點,生成也就無所謂生成了。由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學業水平和生活經歷完全不同的人,這種差異性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了很大的變數,同時也隱含了很大的生成性。只有真正了解學情,才能使課堂的生成更加有效,因此,教師在進行預設時,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的生成性課程資源來對待,這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資源教學的前提。
2.彈性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動態生成
過于精細的預設會成為學生思維與想象的桎梏,使課堂失去活力,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設計應該是具備彈性的預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方案不要過于具體和詳細,要給學生留足自由思考的空間。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條件隨時會發生變化。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方案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即時生成教學設計。
二、課中整合“預設”,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教師的教學預設是超前的策劃,預設時缺乏現場感知,當教師把事先設想好的方案帶入課堂時,往往會出現特殊情況而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在課堂上,教師要具有一雙慧眼,對有價值的生成,將其視成重要的課堂資源加以利用,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生成應在預設的目標之內,使預設深化。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拒絕虛假的“偽生成”,呼喚智慧的“真生成”。教師要能對學生的生成資源進行整合和提煉。對于一些極有價值的創新信息,師生應該再度歸納,形成深層次、高質量的生成。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被一些問題所吸引、困擾,迫切希望能先解決它,而這些問題卻不是我們在備課時候所預設的問題。這時,我們要適時地跳出預設,引導學生去探究新問題,合理調控預設,促進精彩生成。而課堂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捕捉亮點資源,促進“預設”“生成”融合
布魯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真實的課堂是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在如此豐富多彩的課堂中難免會出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聯想”與“推測”, 時常會引發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是隱性的、潛在的,如果教師的敏感性不強,這些資源將“曇花一現”。作為教師,在課堂中要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及時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努力地將這些資源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從而讓課堂充滿活力。
四、巧用錯誤“生成”,讓“預設”錦上添花
錯誤有時也是一種生成性的課程資源,教師在備課時,要預測到學生學習課本內容時會產生的錯誤,努力挖掘潛在的錯誤資源,并借“錯”發揮,也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預設與生成是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預設精彩且能按期實施的課,算是成功的;預設精彩且能不斷生成的課,才算是精彩的。過分強調預設,缺乏必要的開放和不斷的生成,就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使師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單純依靠開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準備和必要的預設,課堂教學則會變得無序、失控和自由化,使師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發揮。因此,教師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適,追求動態生長,從而把課堂營造成預設與生成相統一的多元發展過程,讓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參考文獻】
[1][美]加里·D.鮑里奇[M],《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琨武[預設與生成]有效教學“預設”不容忽視[J],《新課程研究》,2006.2
[3]居春蘭《正確應對生成,追求高效教學》 《中學數學教學》,2007.9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嘉縣甌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