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高度集中注意力會令人感到疲勞,我們的學生不可能在課堂40分鐘里注意力百分之百集中,如何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的短暫時間內很好落實知識教育,勢必相關教學的成敗。本文就從課堂環節設置、課堂教學故事化、課堂教學生活化等方面著手,力求解決這個問題,從課堂中給學生減負,帶著學生輕松愉快地走向知識。
【關鍵詞】故事化;生活化;課堂減負
從心理學和人的精力分配學角度看,一堂課40分鐘,都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讓你做到了,也會使得學生疲憊萬分。為了達到輕負高效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中逐步摸索、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快樂、自信中卓有效率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F在,我就將我的做法拿出來,希望與各位一起探討。
一、重視學生認知心理規律,科學合理設置課堂環節
課堂減負,主要注重學生心理生理層面的思考,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注意力集中的階段有限性特點,科學性的針對課堂進行有“輕重緩急”分割處理,豐富課堂環節,提高課堂實效。
比如,根據學生注意高度集中的有限性特點可以對一堂歷史與社會課的環節進行設置如下:將40分鐘的歷史與社會課堂環節設置成“5+25+5+5”新型教學模式。
第一環節(5分鐘):復習監督。這一環節要做到“三個結合”即:①課內背誦與課前背誦相結合②知識過關與簡單再現和運用相結合③形式多樣性與情境創設相結合。這樣,營造“課前備戰”的緊張積極氣氛,一來可以提高復習強記效果,二來時間不是很長,不僅不會讓學生感覺疲憊,而且讓學生能夠體會短暫競爭的樂趣。
為了使這一環節不變成簡單的復習監督,還可以結合導入設計等內容進行靈活操作,甚至可以活動名稱趣味化變幻,如:七年級主要是地理,我們就可以把這一環節叫做“每日一游”趣味化復習上節課的地理知識,形成趣味搶答,活躍課堂氣氛;在八年級歷史課上我們可以把這一環節設計成“歷史上的今天”回憶復習相關歷史;而在九年級,我們可以組織“時事評論”以相關時事憶古思今。如果能讓這一環節這么充滿興趣與競爭活力,讓這一環節成為本堂客的“鳳頭”,那么“輕負高效”就有了良好的開端,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環節(25分鐘):新課教學。要求:條理清晰、設計簡單、材料少而須深挖、由淺入深、小結到位。這一環節較長,我們應該積極營造輕松、有趣的故事化、生活化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努力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第三環節(5分鐘):當堂鞏固記憶。要求:任務明確、容量適當、有的放矢。聽完故事,應該有適度的任務要求,學生也樂意接受。
第四環節(5分鐘):當堂檢測。要求:檢測要有趣味性、學法要有引導、布置任務做好鋪墊,讓這一環節成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的環節”。
如此,課堂環節設置便可以有輕、重、緩、急,不單調乏味,又不缺乏實效。
二、歷史與社會教學故事化,巧借興趣激活歷史與社會課堂
歷史與社會教學故事化,用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傳授方式——講故事來組織教學。
歷史與社會教學方法中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講故事。但是,我們也不能單講故事,在聽有趣的故事的同時要讓學生腦子“動起來”。方法有:根據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對故事的理解。比如說,當我們上到“屈辱的歲月”一課時,學生可以用說學逗唱畫等任何方法去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哪怕你只會一個詞,一個動作,或做一個表情,一副鬼臉來表達對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侵略者的野蠻的“感受”或“情緒”什么都可以。這也是一種思考,而且充滿了樂趣,它無疑將給課堂帶來無限的活力。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續寫故事或講一講自己從故事中的收獲,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用心構建適合學生科學發展與健康成長的教育,用講故事的方式教學歷史與社會才能夠使歷史與社會教學更富有靈氣,為學生所歡迎和接受。歷史與社會教學應該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歷史與社會課內容有著豐富的故事優勢,也有要求掌握記憶知識,就看我們怎樣把故事和知識完美的結合。
三、歷史與社會教學生活化,活用時事驅動學生課堂思維
時事新聞是我們歷史與社會課堂的一大優勢資源,我們可以在課堂設計中加入“時事早知道”、“時事播報與點評”等內容讓學生有機會發表各自的看法、見解和評論。話題是開放的,“新聞可以很性感,思想也可以很好看!”只要學生思維動起來,興趣自然來。
這個想法看起來很不錯。但是,要把這項工作真正搞活,僅憑有這個想法和意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首先,要求我們歷史與社會老師要有敏捷的思維和銳利的眼光,善于捕捉與社會熱點問題,將德育、時政融于教學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歷史與社會學科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切入,以他們最熟悉的社會現象為主題。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再也沒有比講自己身邊的故事更能津津樂道,有吸引力的了,潛移默化中將知識與現實進行溝通與升華,讓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內在需要。
其次,我們可以將學生置于“解決現實問題”中去,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如,在九年級“可持續發展”一課時,我左思右想,可持續發展是個專業性較強的術語,就連自己當初也很難一下子真正明白其意思,如何降低難度使其通俗易懂讓學生快樂地接受呢?再三思量下,我這樣設計,上課伊始,站在講臺上,我面露難色,對學生們說: “同學們,老師現在遇到一個困難,請大家幫老師出個主意?!睂W生們一聽,馬上集中注意力,挺直身子,眼睛齊刷刷盯著我。我接著說:“前幾年我們村許多人都種香菇發了財,我也想賺錢,再去種香菇到底還行不行?”話音剛落,下面立刻舉起了一只只手出謀劃策,有的同學甚至迫不及待地脫口而出:“早過時啦,這一套行不通啦!”其實我知道老竹甚至整個蓮都都有這種情況——“風靡一時種香菇,伐盡了山上樹”。這時我說:“謝謝同學們的幫忙,看來那么我們剛才說的這條致富之路行不通了。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顧環境承受能力,不顧長遠利益是一條“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與今天我們共同探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相悖的。
再次,要及時將社會熱點事件引入課堂,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和國際時事的興趣,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品質,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一些時事加以評論、發表看法,激活學生課堂思維,為歷史與社會教學增添了活力。社會課堂與時事政治結合,這個問題是嚴肅而不容忽視的,“脫離時事”用杜威的話就可以理解為“學校的最大浪費就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脫離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時就缺乏興趣和快樂,并用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發現他所學到的東西與生活是脫節的,不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币虼?,課堂教學只有加強教學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且讓學生學會評論和思考,培養學生獨特的善于思考社會問題思維品質,也能從中收獲一份思想碰撞之后的信心與成就。這樣,才能充分實現歷史與社會教學生活化,才能使歷史與社會教學煥發獨特的魅力。
“書山有路勤為徑”很好,“學海無涯”并不一定非要“苦作舟”。學習需要勤奮沒錯,但是學習更講究巧學。學生很懵懂,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首先要思考怎樣去引導。在不少學生誤解了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學習是一樁“死記硬背,乏味的苦差事”的時候,我們必須從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改革開始思考,糾正這種誤解,在教學中逐步摸索、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多樣的教學手段,力求形成自己的快樂特色教學,帶著學生快樂地走向知識,從課堂中給學生減負,讓更多學生主動喜愛歷史與社會,積極學習歷史與社會。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解讀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年版
[3]胡慶芳等《精彩課堂的預設與生成》2007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靈洞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