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在此,我僅對作文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談一點個人做法和體會,以求共勉。
一、拋棄功利,釋放個性,回歸自我
要在作文教學中體現和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首先應該廓清對這個目標的誤解。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強調思想性和政治性,無論是在閱讀還是在寫作中,都指向健康正確、積極向上的觀點和主題,并以之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內涵,這種思維成了師生的—道“緊箍咒”,而且往往成為應付考試的指南,獲得高分的靈丹妙藥。我們辨識不清自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喪失“自我”的同時也迷失了“社會的我”,心靈已經沉沉睡去。
功利性的追求不僅使教師的個性泯滅,也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新課標鼓勵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作文不是為了承載外在的沉重的“道”,而是為了凝結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嬉笑怒罵,凝結—種內在的情感。我們應該做的,是喚醒師生沉睡的心靈,引領學生找回自己真實的情感,以實現對人生真諦的憧憬,使作文教學回到真實的有創造力的純真世界。
二、調動情緒,創設情境,釋放情緒
如何實現課外情緒體驗到課內情緒體驗的轉化?如何通過課堂引起學生的精神需要?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情境,充分發揮情緒的信號功能,以個體的體驗方式表達出對周圍事物意義的認知。由個體的情緒體驗激發群體的情緒體驗,并使之個性化,引起表達的欲望和需要,情緒反應最強烈的時候,正是學生有話可說的時候,也是寫作激奮水平高的時候,使學生愿意借助語言文字宣泄情緒,有為情緒而寫作的勇氣。這是一種自主的體驗而不是被迫的強加的感受。這樣,作文教學活動就可以在情緒體驗中通過合作學習轉化成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具有更深的精神文化內涵。
如果說語文課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更需要—種良好的情緒反應作為背景,那么作文課應該是—塊特殊的情緒多元空間,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個性化的情緒反應,更寬容地給予學生宣泄情緒的機會,使作文課成為心靈之河縱情流淌的河床。即便是同一個話題,同一個集體,寫作的情商應該是遞增的,在情緒的互動之后,我們應該引領學生進入情感的對話境界。
三、在情感對話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標給予語文教師的理念是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較為健全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注重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最終目的是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的話題作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借助高考優秀作文的范例,我和學生展開了對話,情與法、親和理、情感與認知,使我們的話題不再局限于手足之情,任由情緒的盡情流淌,學生是有話可說的,也是真實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他人、自身的行為,“情人眼里出西施,陌路之中成東施”,感情使人看不到缺點,“靠親戚開后門”、“靠熟人走捷徑”,感情使人依賴他人而不自覺,發展到集體與集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在對比中情感逐漸上升,真理在認知的過程中露出端倪,人類優秀的文化積淀開始流淌在筆端……
學生經過互動中的情緒的宣泄,交流中的情感對話后,自覺實現了心理發展從同化到順應到平衡的矛盾進程,充分調動了他們自身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道德情感的發展指向人類優秀的文化成分,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思想道德素養。
四、在價值觀的形成中自主學習
尊重學生的情緒體驗,可以得到更多的真實體驗;引導學生蓄積情感,人人都多了—次感動的機會;促進學生用理智去辨析是非,判斷情感的真偽,價值觀才具有科學性。
新課標注重“過程和方法”,強調價值觀的形成,這也是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只有在心靈的蘇醒過程中,在心靈的真實袒露中,在對真理、正義、責任感等美德的信念中,我們才有合作的基礎,作文才有引起共鳴的價值。我和學生討論過“代溝”、尊重與理解的問題,交流過青春期敏感與煩惱、渴望與現實的問題,爭論過農民的生存和命運問題、官員的貪污與腐敗現象……當今社會是現代信息和傳統文化交融的時代,學生的感受是全方位的,學生情感是豐富的。讓他們認識到作文與生活—樣:你行,我也行;讓他們在合作中培養創造精神與開放性思維,他們必將進入自主學習、自主寫作的佳境。
寫作與閱讀其實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寫作,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閱讀,構成寫作教學的互動。作者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以真實情感的流淌來完成作文,這樣的作文才能激活讀者的情感和生命狀態,進而有益于作者和讀者的價值觀的真正成熟。作文教學其實就是各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只要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學生作文會生機無限,作文教學會生機無限!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