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要求】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能夠閱讀文學類文本中的小說,明確小說的文體特點。小說主要有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一般來說,命題者都會從這三個方面來設置問題,所以考生一定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考生平時要加強小說閱讀,而且應以小小說(1000字左右)為主,且以名家名作為主。因為根據歷年高考試題對小說閱讀的考查來看,多選用千字文,且多為名家名作。
【命題走向】
2011年高考語文試題對小說的考查加大了比重。無論選文還是考題都表現出了一定深度,如新課標卷與全國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分別是小說《血的故事》與《針挑土》。作為高考閱讀題材料來看,這兩篇小說很典型,且題目出得很好,有思維深度。高考在閱讀這一塊就是考查考生參差不齊的閱讀鑒賞能力。所以考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就要有意識地向“精讀”與“研讀”方向努力。其中對人物形象與技巧的鑒賞最為重要,尤其要特別關注人物細節的描寫。
【解題鑰匙】
一、人物形象與性格分析要重描寫,抓細節。小說的主旨都是通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表現出來的,所以考生要細致地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義。分析小說人物要從人物形象、語言、行動等方面入手;分析小說故事情節要側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事情的意義和影響。特別要注意畫出小說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它們往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主旨所在。考生在第一遍閱讀時就應用筆畫出這些句子,以便于解題時回頭尋找,節約時間。
二、對表達技巧、表達效果的作用分析,一定要結合文章主旨作具體闡述。從功能的角度講,作者使用一些表達技巧的目的無非是想把小說主旨說得更到位,如比喻可以化呆板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冗長為簡潔;比擬可以使所表達的事物形象而生動,給人鮮明深刻的印象;象征可以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體化,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更含蓄,更深沉;對比、襯托可以使文章主體更突出;用第一人稱,可使敘述顯得親切、真實;用第二人稱,可以拉近距離,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考生在答題時必須明確它們的作用都是為文章中心服務,所以要聯系文章的主旨來作答。
三、從思路結構的角度,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筆者總結這一類問題的答題要點如下:
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作鋪墊,埋下伏筆。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卻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了深刻內涵,表達了深刻見解。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
菊 癡
□凌鼎年
菊花種類繁多,黃白紅紫色的品種不勝枚舉,唯綠色菊花極為少見。而綠色品種中,“綠荷”花朵最大,綠意最濃,一向被認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貴品種都嬌貴,“綠荷”也極難培植,只少數大公園才有此品種,其珍其貴顯而易見。私人有“綠荷”品種的更不多見,但老菊頭有。
說起老菊頭這個人,可算一怪——他一輩子單身獨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鶴子”,自謂“菊妻菊子”,愛菊愛到如醉如癡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帥旗”“墨十八”“綠水長流”“楓葉蘆花”“鳳凰轉翅”“貴妃出浴”等,簡直就是一個小型菊展。數百品種中,老菊頭最寶貴的自然是“綠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綠荷被他養得高不盈尺,枝不過三,棵壯葉大,底葉不焦,每枝一花,同時競放;花綠如翡翠,花大似芙蓉。遠觀,花葉難辨,綠溢盆沿;細瞧,蒼翠欲滴,綠意可掬——此乃老菊頭命根子也。
據傳聞,此綠荷品種出自清廷御花園。故老菊頭一向以擁有御菊親本、正宗綠荷而自傲。
老菊頭最煩別人要他參加什么花卉協會,似乎一入會,綠荷名菊就難保了。
他腦子里只有菊花,別的,對不起。他每見報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費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尋覓有無綠荷品種展出。若有,他必賞看再三,臨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綠荷!”
于是,揚揚得意之情難抑。回家后愈發對那棵綠荷愛護備至。
老菊頭為了保存這棵正宗綠荷,可謂煞費苦心。這綠荷品種他每年只種一盆,絕不多種。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選取一棵最壯實的保留,其余的連同老根一起毀掉,以免謬種流傳,正宗不正。
老菊頭的這盆綠荷猶如郵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許多菊花愛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計想得之,但任是軟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釘子。
多少年來,他家的菊花只準看不準要。誰若不識相,開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動腦筋分個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給你好臉色看。隨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時候,老菊頭的侄女帶著一英俊瀟灑的青年來看望他。老菊頭向來把侄女當親女兒待的,見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萬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幾眼。這一多看,老菊頭發現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終于記起來了,這青年就是曾勸他加入縣花卉協會最起勁的那位。對了,好像記得他是公園的什么技術員。想到此,老菊頭立即警覺起來,連神經末梢也像長了眼睛似的,防賊似的注意起了這青年的一舉一動。
好呵,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來了,看來和我侄女談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這想法后,老菊頭對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頭被風雨聲驚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綠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綠荷搬進屋,不料地濕,腳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頭怕跌壞綠荷,倒地時硬是護住了綠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來。過后,檢查下來是尾骨骨折,需臥床靜養。
于是,照顧老菊頭,照顧菊花的責任,義不容辭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頭對侄女的熱心生出了幾分懷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綠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這盆綠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雖然冒出了幾個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幾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陽光,老菊頭終因放心不下,堅持不肯。后來,眼看這盆綠荷要活不成了,老菊頭才無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覺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進來,慌慌地細數著那僅有的幾根芽缺了沒有……
終于,綠荷一縷芳魂去矣。老菊頭傾注一生心血養之護之的所謂御菊親本、正宗綠荷,就此絕種。
(選自《凌鼎年小小說》,有刪改)
1.小說第八自然段用四個“必”,寫出了老菊頭怎樣的心理?四個“必”連用,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小說結尾說“老菊頭傾注一生心血養之護之的所謂御菊親本、正宗綠荷,就此絕種”。請結合全文,談談這一結尾有什么作用。
3.不參加花卉協會,不給其他菊花愛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謬種流傳。老菊頭的這種做法,有人認為是一種對事物純正品質的堅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反映出一種狹隘的保守意識,所以不應提倡。請聯系現實,談談你對生活中類似行為的看法。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
錯 位
□呂 麥
他是電視臺的一名優秀通訊員。
夏天的一個傍晚,他接到電話,說一輛轎車從橋上“跳”到人工湖“沖涼”了。當他趕到事發現場時,120急救車“嗚哇嗚哇”地從他面前駛過。護堤上圍觀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一臺“大吊臂”,將一輛白色轎車緩緩拎出水面。
他一邊打開DV,一邊向旁邊的人打聽詳情,得知車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來,沒什么大礙。這就好,這就好。他嘀咕著,站到高處,將DV對著吊車、人群、湖面……
晚間本地電視新聞,播報了這條片子。但隨后,播音員說: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鋒”,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然而,現場圍觀群眾和救援人員的財物,遭遇嚴重失竊,折射出我們城市道德文明素質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渾水摸魚?真是太可恥了!他有些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決定將這些蟊賊揪出來,將他們的面目、丑行,公布于眾。于是,一連幾天,他貓在房間里,反復回放DV錄像,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人的舉動、表情。
最終,他將目標鎖定在三個“下里巴人”身上。他們無一例外打著赤膊,神情疲憊、眼光迷離,泥鰍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個還抱著嬰兒,大概是用來打掩護的。他將三個疑似的賊特寫,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隨身的背包里。
經過縝密推斷,他認為這三個人很可能是在現場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決定順藤摸瓜。果然,沒費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對面的一個小飯館逮到一張熟悉的臉:小眼睛,黑皮膚,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鳥——這人是小飯館老板。
他走進飯館,要了一碗涼面,借故和老板搭訕,問這問那。
他突然話鋒一轉:“上星期,這邊發生車禍,你曉得不?”
“曉得呀,我還去看了的。”
“我聽說許多人丟了錢包、手機、衣服,你有沒有丟?”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說。那天出事的時候,我這兒里里外外二三十個客人吃晚飯。最后,一些人不但沒結賬,還順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墻內損失墻外補?”
“啥嘛?我本來打算看一眼就回來。誰知道,車里頭女人叫,娃娃哭,就趕快下水撈人吧。”
他愕然。思忖片刻,他覺得這些人滿心滿眼都是錢,連做帶偷,滿嘴謊話。于是,不動聲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說認識不?老板一看,說在門口見過,好像在前頭工地上工。他黑著臉,付賬,出門。
在一堵兩米高的紅磚墻上,他找到那人,開門見山:“那天車禍你在現場不?”
“在啊。”
“丟東西沒?”
他苦惱地說:“我婆娘到現在還跟我打架。那天,她給我二百塊錢,讓我帶兒子去買輛嬰兒車。后來,我給娃買了輛舊車。余下的錢,買了洗澡盆、玩具、奶粉,還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來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東西放岸邊,脫下襯衫,搭在車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來后,我娃被人抱著,車和東西全不見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嘍。”
他舉起DV將他和他的話拍了下來。那人頓了頓,說:“我現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發工資,再給娃買車。我那個老鄉更倒霉,脫下來的褲子、皮鞋,兜里的手機、現金,全讓人抱跑了。結果,穿個褲衩,光腳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請他下來,拿出最后一張照片說:“你說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問了他的小靈通號,將三個疑似的賊約到小飯館,吩咐老板整幾個菜,喝酒。“和俺們?”三個人臉上寫滿受寵若驚的疑慮。他點頭,說:“我得跟你們鄭重其事地賠個不是……”
(選自《讀者》2009年第10期,有刪改)
1.分析下列句①和句②的作用,并解釋句③的含意。
①他是電視臺的一名優秀通訊員。
②小眼睛,黑皮膚,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鳥。
③三個人臉上寫滿受寵若驚的疑慮。
2.請簡要分析文中三個“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
3.小說描寫了三個“下里巴人”在轎車“跳”進人工湖后,奮力勇救落水者卻被人懷疑為蟊賊的故事。最后誤解雖被解除,但仍給人留下深深的思索。請你談談他們有如此遭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