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
同步突擊
一、1.(1)拜訪(2)邀請(3)同情(4)備辦2.(1)把直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2)(你)當初如果聽從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殺牛擺酒席,始終也不會發生火災。
二、1.(1)有的猴(無定指代詞)(2)種(3)餓死了(4)通“悟”,醒悟 2.(1)既然如此,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有用權術來統治百姓而沒有道德準則的人,他們就像狙公吧?
三、1.A(B項“捐”為“舍棄、拋棄”之意;“捐賓客”,意為“去世”。C項“歸”為“歸還”之意。D項“內”為“送回”之意。)2.D(易:改變。)3.B(B項“于”譯為“在”。A項讓……擔任/把。C項還/如果。D項稱做/替、給。)4.C(C項表順承關系的連詞/表轉折關系的連詞。A項都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B項都是疑問代詞,可譯為“為何”。D項都是代詞,代指“的人”。)
文言文參考譯文
一、有一個拜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客人便對主人說:“把直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過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鄰人們同情他趕緊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于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把直煙囪改成彎的建議的那位客人。有人對主人說:“(你)當初如果聽從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殺牛擺酒席,始終也不會發生火災。現在論賞功勞,邀請賓客,(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賓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
二、楚國有個人以養獼猴為生,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教老猴率領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實,抽十分之一的稅來供養自己。有的猴子不給,就鞭打它們。猴子們都覺得很苦,卻不敢違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問大家說:“山上的果樹,是他種的嗎?”
大家說:“不是,是天生的。”
又問:“沒有他我們就不能去采嗎?”
大家說:“不是,誰都能去采。”
又問:“既然如此,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話還沒說完,猴子全醒悟了。當晚,群猴一起等狙公睡著的時候,就打破獸欄,拿走存糧,一塊兒跑進森林,不再回來了。狙公最后餓死了。郁離子說:“世上有用權術來統治百姓而沒有道德準則的人,他們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三、秦孝公起用衛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議變更法度,但又顧忌國人非議自己。衛鞅說:“治理國家不必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湯、周武不遵循陳規而稱王統一了天下,夏桀、殷紂不革新舊禮而亡了國。背離古制的人不應該受到非議,而遵循舊禮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稱贊。”孝公說:“講得好。”(他)便任用衛鞅為左庶長,終于制訂出變法的條令。
新法令在國民中推行了一年,秦國百姓來到京師訴說新法令不好的人可以用千來統計。正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法令。衛鞅說:“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為上層的人在違犯它。”于是準備依法處治太子。因顧忌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對他施刑;于是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還將太子的師傅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施行了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國的百姓都非常高興,走在路上不會去拾取別人遺失的東西,家家戶戶豐衣足食,鄉鎮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國百姓中一些當初說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來稱贊新法令好的。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造修筑了城闕宮廷,就把國都從雍地遷到了咸陽。衛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鎮合并起來組建為縣,設置縣令、縣丞來管理,一共設置了三十一個縣。而后又挖開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畝制度,來使賦稅公平。
新法實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觸犯了法令,被衛鞅處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國強盛起來,周天子賞賜祭祀過的肉給秦孝公,諸侯們也紛紛秦送禮物表示祝賀。秦王把商、於兩地十五座城邑封賞給衛鞅,稱他為“商君”。
商君擔任秦相十年,秦國宗室的皇親貴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趙良的人來拜見商君,提醒他說:“你現在的危險處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那么你為何不歸還秦王賞賜給你的十五座城邑,隱居到邊遠的地方去澆灌田園呢?你可以不時地勸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隱居山林的賢士,收養無依靠的老人,撫養無父母的孤兒,推介有功勞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這樣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還貪戀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國的教令,積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去世不再當政,秦國想要收捕你的人,難道還會少嗎?你的死亡之期抬抬腳就會到來!”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誡。五個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的黨徒便告發商君想要謀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關下,準備住進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頒布的法令規定,凡留宿沒有憑證的客人就是違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離開秦國去投奔魏國,可是魏國不愿接受他,就將商君又送回到秦國。商君重回秦國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
《文學類文本閱讀之中國小說》
針對訓練
一、1.(1)視綠荷為命根子;擔心正宗綠荷不是自家獨有;對其他綠荷品種不屑,以擁有正宗綠荷而驕傲。(意思對即可。)(2)語氣極其肯定,凸顯了老菊頭唯恐正宗綠荷非己獨有的心理。(意思對即可。)2.(1)和前文中綠荷的茁壯美麗形成強烈的反差,增強悲劇效果。(2)含蓄地揭示出正是老菊頭偏執的喜愛、狹隘的占有,才導致了綠荷絕種這樣的悲劇。(3)引發人們對正確的愛的方式的思考。(4)表達了作者復雜的情感態度:既否定老菊頭的做法,又同情老菊頭的遭遇,惋惜綠荷的絕種。3.略
二、1.(1)襯托社會一般人對農民工誤解之深——優秀通訊員尚且如此,一般人就可想而知了。(2)突出對飯店老板的懷疑,這時的“優秀通訊員”也和常人一樣以貌取人,便于表現主題。(3)三個人的疑慮,表明他們不太相信電視臺的記者會如此熱情地招待自己,可見他們平時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意思對即可。)2.他們是救人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在突如其來的災禍面前,自告奮勇,挺身而出,不計回報。(意思對即可。)3.(1)城市居民長期以來面對穿著邋遢的農民工,往往會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以貌取人。(2)由于城鄉差別,農民工的社會地位低,生活窘困,長期以來得不到社會應有的理解與尊重。一旦遇到失竊事件,有些人便會懷疑他們,認為他們人窮志短。(3)有些人素質確實不高,“現場圍觀群眾和救援人員的財物,遭遇嚴重失竊,折射出我們城市道德文明素質的缺失”。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農民工有這種行為的可能性,但不能以偏概全。
《月是故鄉明 情比鄉土深》
選文1:
1.這樣寫并沒有離題。這樣安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1)以蘆葦作人物活動的背景。(2)以蘆葦的生長過程為敘述的線索。(3)以蘆葦刻畫(映襯、象征)水鄉女子。2.(1)對故鄉自然淳樸、寧靜淡泊生活的懷念。(2)對母親及水鄉女子勤勞品格的贊美。(3)對水鄉人們之間那種淳樸真誠的感情的欣賞。
選文2:
1.母體——綿綿土——故鄉2.(1)對綿綿土的回憶,寄托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古老習俗的懷念。(2)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抒寫,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之情。(3)講述了生命與母體、人與故土之間難以割舍的精神和情感聯系,表達了游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選文3:
1.(1)總領全文,述說母親怎樣生養自己。(2)照應題目,揭示母親與故鄉的關系。(3)表現主題,抒發作者對母親的熱愛。2.(1)過去因愛母親才愛故鄉。(2)母親過世后,通過愛故鄉來懷念母親。(3)故鄉代替了母親,給人以力量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