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10萬元化妝品走出機場的李曉航沒有想到迎接自己的會是海關稽查,更沒想到做了兩年多的代購生意將給自己帶來一場滅頂之災:累計偷稅113萬元,11年有期徒刑,50萬元罰款。
經過李曉航一案,“代購”這個帶著互助、溫情的名字,跟一個嚴酷的法律詞匯勾連在了一起——“走私”。
但在網民心中,這卻實實在在難以接受。在人們的意識中,走私是同毒品、文物、珍惜野生動物等聯系在一起的。而代購就像請朋友從國外捎東西一樣,只不過是付費的,怎么就成了走私?照此說,淘寶全球購頻道數以萬計的賣家,以及幫購網、亦得網、美國寶貝網、ASOS、Eastbay、美國購物網、Shopbop、每日通販、易趣、放心買、愛購全球等代購網站,難道都是走私販嗎?
盡管我們沒能看到淘寶對此案件的直接評論,但是全球購頻道對淘寶網的意義毋庸置疑。一份來自淘寶內部的報告表明,截止到2012 年4 月,淘寶網全球購頻道日均UV (獨立訪客)大約20萬, 市場日均PV(頁面瀏覽數)達到了180 萬。而全球購頻道的用戶超過一半是淘寶的鉆級用戶,這意味著全球購的買家是淘寶網最忠實的優質用戶,信用等級高,購買能力更強。這些人中每季度購買8次以上的買家占到總體用戶的9%,但是她們卻貢獻了全球購41%的營業額。大牌控是代購市場的中堅力量。
此案對全球購的打擊不可說不大,一時間商家人心惶惶,全球購紛紛將自己的名稱從“海外代購”改為了更加隱晦的“海外正品”。不少店主草木皆兵,甚至準備偃旗息鼓一陣子,看看風向再動。
最高商品單價高達168 萬元,平均客單價是淘寶網其他頻道平均客單價的4到5 倍,這讓全球購的價值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是干起來卻是個實實在在的苦力活,完全就是一個搬運工,靠薄利和量大生存。而便宜就是全球購對買家最大的吸引。一旦加上關稅,這和國內購買正品有什么區別?
當然,代購的買家也并非全部看中的是價格因素,更快速度,更新的款式,國內市場見不到的品牌,這些都是他們看中的因素。
李曉航所代表的是一個將近500億并仍然以每年倍增的速度狂奔的市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120億元。而2011年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65億元,較上一年漲120.83%。預計2012年海外代購的交易規模將有望達到480億元。
但是,代購看起來風生水起,存活的土壤并不健康。毋庸置疑,用便宜的價格買到外國貨,是人們對代購的第一訴求,也是代購行業興起的基石。而買家省掉的部分就是關稅,盡管大家選擇了忽視,但是心知肚明。滿足消費者對價廉的追求本身就不是一塊堅實的土壤,更何況這種價廉還是來自于違反法律。當這道緊箍咒被唱響的時候,一切將如夢幻泡影般破滅。
另一方面,從商業模式的本質上講,代購就是一個憑借自己的運輸能力賺取兩地差價的搬運工。這同改革開放初期的靠倒買倒賣起家的“倒爺”們并無二致。但現實的交通、科技、經濟的發展,讓商業活動日益向開放、自由流動,由于流通不便帶來的價格差正在日益消除。
僅僅憑借低價,而不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實實在在價值的商業模式終將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