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尚德,這家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之一,泥足深陷。負債率過高、短期債務危機、遭遇反擔保欺詐,是壓垮無錫尚德的三根重梁。
不僅尚德,太陽能、鋰電子等行業日子都不好過。太陽能是高科技企業的代表,無論是鋰電池還是太陽能、風能,都是未來新能源可能的觸發點。
政府不可能拋棄對高科技的支持,事實上,出現兌付危機后,當地政府的第一反應就是勸說銀行不抽貸,同時盡其所能對企業繼續輸血,把稅收優惠、補貼等通行規則用到極致。
問題在于,無錫尚德等企業把銀行拖入泥潭,可能引發債務危機。國家開發銀行的身影屢現其中,無錫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晶澳太陽能等知名光伏企業,都曾于2010年獲得國開行的大額貸款。尚德的銀行貸款從2005年末的0.56億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億美元,不到7年暴增近30倍,其中國開行又一次成為主要貸款行。考慮到包括國開行在內的國有大行由政府信用托底,這些行的債務風險可以視作納稅人的負擔。
以前曾經動用股市力量支持高科技企業,典型的如京東方,屢虧屢戰,成為吸金黑洞。這樣的公司一多,股市下行壓力巨大。創業板曾經被視作高科技企業分散風險的市場,效果卻是,一些企業上市圈錢,風險撇清。這些辦法是把股市投資者當做了風險投資者,犯了大忌。
高科技企業的風險必須由市場化的風險機制來化解。一種模式是吸納全球同行、全球資金參與。美國在開發頁巖氣時,吸納的是民資與全球資金。中國頁巖氣的主要投資地之一是美國,韓國企業蜂擁前往美國開采頁巖氣,主要是通過直接參與天然氣開發或供應開發天然氣所需設備和零件等方式來瞄準頁巖氣的特殊需求。
美國的IT產業更是風險投資的經典案例,硅谷是專業的I T風險行業的天堂,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當年一季度吸引到的投資總額為25.8億美元,而南加州為8.57億美元。南加州形成技術走廊,包括洛杉磯、圣地亞哥和奧蘭治郡在內的南加州地區超過新英格蘭地區,所吸引的風險資本投資額已躍居全國第二,地位僅次于硅谷。其他如圣地亞哥的生物醫藥的風險投資,同樣令人矚目,如果靠銀行或者靠股市,以生物醫藥的回報,市場可能早就垮了,但多方向的、來自各個階層的風險投資資金,民間投資、風險投資既分散了風險,也造就了美國的IT王國、頁巖氣王國地位。
無數家風險投資企業中,出現一家類似于蘋果、FACEBOOK的企業,概率更高,比花全部力氣扶持一家大到不能倒的高科技企業,風險小得多。如果政府主導,可能就會像中國的多晶硅、美國政府主導的抗癌藥、房地產一樣,或者石沉大海,或者形成不可收拾的大泡沫。
發展高科技,需要的是民間投資,是真正的形成上下游鏈條的風險投資,而不是國資銀行,不是政府補貼上市圈錢。
如果說美國等國是用風險投資,全民辦高科技,那么目前我國的體制是政府國有銀行出錢辦高科技,這樣的舉國體制成本高、風險不可控,即使產生一兩個高科技企業,最后成為形象工程的可能性極大,僅供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