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后開始崛起,從電子制造業的新手一躍成為晶體管時代的領袖。日本最大的電視機制造商夏普親身經歷了這一切。不過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當前夏普甚至差點就撐不到公司百年慶典的召開。盡管夏普削減了工資和崗位,但它的股價仍然大幅下滑(今年內股票跌幅已達到73%),公司遭遇了巨大的損失。與此同時,其他的電子產業巨頭如索尼(Sony)、奧林巴斯(Olympus)等也正在痛苦掙扎。它們的品牌形象,從日本國內精心制造的高端產品,淪為了在中國制造組裝的快餐式產品。
“過去的好時光早已一去不復返,卻沒人意識到。”前蘋果(Apple)日本經銷商Hideki Onda在提及電子行業一夜之間競爭力的時候說了這么一番話。
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說,日本的電子制造商沒有跟上世界的節奏。不像他們的競爭對手蘋果,日本的制造商近來不僅和世界脫軌,甚至也沒有迎合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如今,到了他們付出代價的時候。日本的電子制造商曾是無可爭議的行業巨擘,銷售總額高達6,000億美元,相當于荷蘭一國的經濟收入。但如今他們卻籠罩在國外公司的陰影之下:三星(Samsung)的資產是1,630億美元,蘋果公司則是6,340億美元。與之相比,按如今的市值,索尼、松下(Panasonic)和夏普的資產總和僅有540億美元。
由于產品需求疲軟,日元卻持續堅挺,松下、索尼和夏普去年加起來損失了幾十億資產。而僅僅夏普一家公司就對銀行和債券持有人欠款多達310億美元。從這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以韓國三星電子為首的國外競爭者對日本電子工業造成的打擊。
位于東京的技術顧問格哈德·法索爾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日本的工藝水平不夠,或者說缺乏創新精神。為了讓日本主要的公司重整旗鼓,需要調整結構,轉變商業模式。他說:“日本在對數字革命的機遇把握上并沒有徹底失敗,但是成功和失敗并不取決于人們的期望……很多方面都陷入了困境。”
日本曾經被盛贊的“持續改善”系統是通過對生產過程進行微調,從而獲得持續漸進的改進。它曾被世界上許多公司模仿,如今卻遭到了質疑。“日本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讀賣研究所(Yomiuri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丸山泰之在最近的一篇報告中指出。
另一位位于東京的技術分析師威廉·H·佐藤認為,日本在知識產權和創新精神方面仍然有許多可取之處。不過和夏普一樣,NEC和松下公司都陷入了同樣的問題。“他們的企業文化并不適合當前的創新精神。他們沒有利用其創新思路來研制新產品、開發新市場,而是為其他亞洲經濟體創造了許多唾手可得的便利。”
佐藤認為,結構體系方面的弱勢使問題更加嚴重。由于管理手段過時,領導能力缺乏,日本企業無法打造一支活力四射的全球團隊。而他們傾向于在行業內部整合弱小的公司,成立像夏普這樣的巨型公司。可是現在就連夏普自己也已經開始走向破產的道路。他有種不祥的預感:“這說明,像NEC這樣的公司也已經危在旦夕了。”很多人同意他的觀點。這個在日本排名第三的電子公司經年衰退,僅去年一月份就裁員1萬人。該公司于2009年撤出了歐洲個人電腦市場,并向蒸蒸日上的中國聯想集團(Lenovo Group)出售了2.35億美元的股票,以支撐下滑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