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百度、阿里巴巴、盛大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機。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一時間都大張旗鼓地宣布推出手機,究竟意欲何求呢?他們會取得最后的成功嗎?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與論證,新華信發現,目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促動互聯網企業推出智能手機。
試水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前景良好,互聯網公司通過智能手機提前布局。近年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數已達到9.97億戶,其中3G用戶1.37億戶,滲透率已達到13.7%。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網民為5.05億,網絡普及率為37.7%;手機網民為3.4億,為網民總數的65.5%。2012年預計移動互聯網用戶將突破6億,超過傳統互聯網用戶。
除此之外,伴隨著電信業與互聯網、語音與數據業務的融合,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將更加廣闊,互聯網將變得越來越“移動化”。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的擴大,使得互聯網企業不得不布局自己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在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價值鏈中占據自己的環節,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而互聯網企業從事手機業務,就是希望借用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智能手機來布局移動互聯網戰略,聚合用戶到自己的平臺上,試圖通過在智能手機嵌入自己的終端應用以獲得流量和盈利。
嘗試進行市場開拓
互聯網公司的智能機推廣也是想借助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擴大市場份額。智能手機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用戶在移動搜索、視頻、應用以及社交網絡十分活躍。根據Google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智能手機用戶調研報告》顯示64%的用戶每天都會使用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據業內人士介紹,2011年人人網、58同城、大眾點評網等網站的訪問總量的1/3就已經來自于移動端;百度搜索新增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移動設備;新浪微博有一半的流量來自于移動端;同時通過移動設備購物的比例也在顯著增長,如淘寶每天有兩三千萬單來自移動設備。
而這些互聯網巨頭在傳統互聯網時代已經擁有龐大而堅實用戶群體,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互聯網企業想通過復制自身在互聯網中已經建立起的品牌地位,在移動互聯網市場中的用戶規模上搶占先機,把自己的用戶量做大,以推出更多的應用。同時都是想把在互聯網上的忠誠用戶以最直接的方式轉化到智能手機上,實現忠實用戶的過渡,延長用戶生命周期、提升用戶回報價值也具有長遠意義。
探索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可能性
新市場的開拓和布局,也可以帶來商業盈利模式的轉變。高速發展的智能終端和綜合性移動通信網絡使得用戶的需求和潛在需求被極大地激發。互聯網企業誰能夠更滿足客戶需求與期望,誰就能夠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盈利與用戶,因此快速而便捷地釋放用戶需求就成為眾多企業追求的目標,而智能手機無疑成為最佳工具。
移動互聯網前景雖好,但新華信認為互聯網企業集體試水智能手機難有必勝把握。
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以及相關的技術和開發能力,這是互聯網行業生存和發展所要的特質。然而,智能手機行業需要更多的是外觀設計和營銷開拓的能力。且不說互聯網公司是否有這種外觀設計和營銷開拓的能力,就是互聯網內容是否能和移動互聯網進行無縫對接,已經是一個問題了。
就消費者的信任和感知而言,從互聯網轉到移動互聯網,其對內容的需求會因環境和接觸方式的改變而發生改變。進入移動互聯確實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但是否一定要通過延伸產業鏈、發展新的商業模式來實現,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值得商榷。同時,紛紛進入移動互聯網將會瞬間把這一市場變為紅海,互聯網企業將會同時受到來自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兩個方面的雙重競爭,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如何抓住威脅下的機會
可以說,進軍移動互聯網,既有機會,也有威脅。那如何利用機會,建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搶占市場競爭有利地位,新華信認為應該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
專注用戶需求與體驗。互聯網商業盈利模式的核心一般都是要求關注用戶的體驗和需求。智能手機之所以受到消費者青睞,是因為相比傳統手機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它能提供更開放的平臺,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與互聯網連接。
消費者對智能手機要求要更快的網絡連接速度和更開放更自由的用戶設計自主權,但是目前互聯網手機采取的主要方式還是在手機出廠前預裝自己公司的應用,從而將消費者使用手機和使用應用捆綁在一起。對于這種方式,其實是有悖于消費者本身的期望及行業的發展趨勢,如果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只為嵌入自己服務,不愿嵌入用戶愛戴的競爭對手服務,將不會贏得用戶口碑。
智能機的體驗除了某些應用外,還有更多工業設計和前期的市場培育。一部簡單的智能手機涉及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諸多環節,其中一個環節如果跟不上,都將影響到用戶的消費體驗。在這些方面互聯網企業明顯不如專業智能機公司具有優勢,因此互聯網企業轉戰移動互聯網的最終出路不是智能終端,創新軟件設計才是發展的前途,讓自己的產品更符合客戶的需求,滿足他們潛在的需求。
提升產品服務。無論是以開拓市場為目的,還是以轉型為目的,市場都要求互聯網公司推出的智能機能提升產品服務。根據國外市場研究公司Amplified Analytics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11-2012第一季度中,對于大多數的用戶而言,智能手機的可靠性是排名第一的,也就是說這是用戶最關注的,另外之前被認為非常重要的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以及價格問題目前則完全成為配角,排名也僅為第九名和第十名,反映出智能手機用戶目前購買產品的價格因素已經不是那么的敏感。
但是互聯網企業并沒有真正“進入”到手機研發,更多停留在手機內置自己的軟件和應用的層面,并且互聯網企業只是手機品牌運營商,其智能手機均由手機制造工廠代工。因此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存在著產品質量、穩定性的隱患。
對于消費者而言,服務越來越重要,智能手機中的“智能”實指互聯網服務。互聯網企業推出智能手機,盈利也不靠硬件,靠增值服務。因此互聯網企業若真想把手機業務做好,需有清晰的定位與持久的研發,不斷提升服務水平與用戶體驗才能獲得用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