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惠普公司決定進行80億美元的商譽價值減記,此舉跟該公司在2008年對電子數據系統公司(EDS)的不幸收購有關,而這一切并非僅僅讓惠普在財務上陷入難堪的境地,它也是該公司一種可怕模式的組成部分,即長期以來惠普的收購總是失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家具有傳奇性質的打印機和電腦公司像這樣揮霍錢財?
惠普幾次三番地對董事會進行人員調整和解聘公司CEO,希望下一任能夠做得更好,但拍板進行失敗收購的蠢材卻沒有消失。惠普出現了系統性的錯誤,這一點跟誰執掌公司沒有關系——其歷任CEO包括:好心眼的自家人盧·普拉特(Lew Platt)、不可一世的外來者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信奉數據至上的馬克·赫德(Mark Hurd),以及糊里糊涂的世界主義者李艾科(Leo Apotheker)。現任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的是非功過目前尚無定論。
每當惠普的增長不及預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公司CEO就會通過大型收購交易來作為速效解決方案。這是因為惠普的CEO們往往都是從公司外部招募的全能型人才,但他們對公司的復雜業務并不那么知根知底,只要是被投資銀行家看好的交易,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受到吸引。那意味著CEO們對成本削減或整體行業增長的預期過于自信——而不是將精力放在尋找世界一流的工程技術人才和研發下一代產品上。
每一次,惠普的CEO都對最新收購交易的戰略智慧自鳴得意。他們馬不停蹄地進入移動計算(通過收購Palm公司)、云計算(通過收購Autonomy公司)以及計算機服務領域(通過收購EDS公司)。但在這些案例中,所謂的戰略只不過是裹在行業弱者身上的一塊漂亮裹尸布。惠普從未完全明白,收購熱門行業中的弱勢公司并非制勝之道。
惠普的CEO們總是對解決問題過于樂觀,他們常常為收購交易支付嚇人的高價,即使他們自我安慰說得到了實惠。他們拒絕承認,大型收購交易可能拖慢公司的發展腳步。他們缺乏耐心,不肯收購那些擁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小公司。相反,他們被這樣一種信念牢牢束縛住,即惠普這樣的大公司只能通過大型收購交易實現復興。
想要見證這種可悲的狀態,再沒有比回到2008年5月13日更合適了。時任惠普CEO的馬克·赫德宣布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計算機服務公司EDS。在跟華爾街分析師的對話中,赫德表現出了不可救藥的樂觀精神。當時來自蒙特利爾銀行的分析師指出,EDS公司的營收增長陷入停滯,已經落后于競爭對手,在惠普提出收購前,其股價已經在之前18個月下跌了30%。但赫德宣稱,惠普的品牌和市場地位將重新煥發EDS公司的吸引力。此外,在惠普進行盡職調查期間,EDS公司看起來采取了很多措施以“實現增長”。“如果我們不能利用這個機會趕上市場增長水平,”赫德總結道,“那我們就不會感到高興。”
我們都不會感到高興。事實上,對于這項收購,赫德已經將自己跟可能的失敗撇清了關系。他在講話中暗示,如果整件事行不通,并沒有必要讓CEO來背黑鍋,底下的人會擔起罪責,而他將采取措施進行糾正。
惠普有太多在位置上干不長的C E O,太多的傲慢,太多的焦慮,尤其是太多通過大型收購交易來重建公司的渴望——卻沒有進行艱苦、緩慢而持久的努力工作以在內部研發出制勝的產品和服務。所以,惠普一直難以進行成功的收購交易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