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劉強東來說,8月14日掀起的微博“口水戰”可以成為其社交營銷的經典案例之一。零成本的數條微博引發的價格戰“三國殺”,謀殺了全國各大媒體的大幅版面,將網購家電更便宜的觀念植入人心,更帶來了京東商城流量132%的增長,引爆了單日大家電銷售額突破3.5億。這份耀眼的戰果足以笑傲B2C電商市場,但是筆者從此次價格戰中發現京東存在的幾點隱憂,或成為京東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
首先,線上商品價格更加透明,京東“全網最低價”形象受質疑。京東商城的營銷活動歷來通過主打“全網最低價”的口號吸引流量,提高知名度。但是隨著一淘網、有道購物助手等比價網站及工具的興起,競爭對手的積極應對,消費者打破了信息不對稱,輕松對比各大網商價格后發現很多商品亞馬遜、易訊、國美等的價格更低,京東“所有大家電的價格都比蘇寧線上線下便宜”的豪言被消費者和媒體視為“忽悠”。此次價格戰,縱然京東流量超過其日前的“618”店慶促銷,但是銷售單數不足后者的八成。在至今價格因素仍是最重要客戶黏著劑的B2C市場,日趨透明的價格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京東后續促銷活動的流量轉化率,進而制約銷售額的增長。
其次,競爭對手實力增強,各條戰線阻擊京東。阿里巴巴“七劍”出鞘,推動天貓商城B2B2C產業鏈聚合能力的提升;蘇寧宣布擬發債籌資80億元資金發展易購,同時蘇寧易購向百貨發展,減少與線下蘇寧電器左右互搏。而京東雖然依靠價格戰穩坐流量第一,但是受到為了IPO而不能巨虧的限制,給了競爭對手反擊的時機。針對供應商,蘇寧易購將結算周期縮短為7天,遠遠低于京東商城的38天,從而吸引更多供應商入駐;針對開放平臺,蘇寧易購宣布免收保證金、年費、平臺服務費;甚至在京東最擅長的社交媒體領域,此次價格戰期間蘇寧和京東的微博轉發量均超過40萬,而且蘇寧微博的復轉率高于京東,顯示了其深耕微博營銷的努力。
再次,資本實力仍是京東的軟肋,物流體系亟需繼續投資。價格戰的核心是比拼現金流。雖然劉強東表示京東戶頭現金高達87億元,而且獲得了投資方的支持,但是依靠風投且未上市的京東還不具備造血能力。面對急于通過IPO撤出的投資者,京東的融資相比蘇寧、天貓要困難得多。加之一系列價格戰延緩了京東對物流等后臺業務的投資,導致大家電配送京東僅覆蓋全國20個城市,與蘇寧易購借助蘇寧電器渠道覆蓋二三線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面對B2C市場和資本市場雙重壓力的京東商城,要想繼續保持高速擴張,實現2013年收入過500億,應該將銷量的提升從價格戰轉到依靠個性化推薦系統上;將成本的降低落實到加快物流體系建設,降低物流費用上;將公司發展的重點放到平臺業務,提升客戶體驗,為供應商提供全程供應鏈服務上。只有如此,京東商城才能持續發展,領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