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下5000年”的國度,中國企業的管理從來都不缺“權術”,翻一下《三國演義》,曹操、劉備、孫權都在變化各種權術,來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治游戲;一部《成語詞典》不知讓多少人五味雜陳,前思后想;如果再拿上一部《孫子兵法》的話,估計你可以有資格去做“紹興師爺”了,替縣太爺出謀劃策。
然而,“紹興師爺”最終帶給官場的是什么呢?權謀之術是不是中國企業管理的出路?每個企業家自有自己的答案,我們不去評價對錯,今天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國老百姓都會講的一句成語:殺雞給猴看。
“雞”會讓你殺?
這恐怕是很多老板從企業創業到成長、成熟過程中,最常聽到也最常接觸到的一句話,我專門查了典籍,最早出自司馬遷的《史記》(……繩之以法,犯軍令韓信斬殷蓋),民間的說法更貼切: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面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種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只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冒,猴子一見,便全身軟化,任由別人捉獲了。
把這個比喻放在企業管理中,被很多管理者用在了“殺一儆百”上。特別是在意見很多,工作受到阻力的時候,為了使團隊的步調一致,讓企業的規則和制度貫徹執行,必須以嚴厲手段來處置,很多鐵腕式企業家用“不以霹靂手段,怎顯菩薩心腸”作為“殺雞給猴看”的管理依據。
好員工離開你,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不愿意做“殺雞給猴看”的“雞”。
如果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邏輯,在大多數人看來,顯然“殺雞給猴看”的成本小、收益高。猴一般代表著團隊里的“大頭”,比如主管、比如經理、比如總監、比如總經理等等,雞代表了團隊里的“大眾”,更多是員工。在很多企業家看來,“雞”是可以殺的,但殺不殺“猴”要慎重,因為他們覺得“雞”的影響力小,“猴”的影響力大,團隊少幾只雞沒有太大問題,但要少了“猴”,負作用就大了。
“猴”會被嚇住?
在中國企業里,如果一些員工離開,對于企業僅僅是一些小波動,但如果一些重要的高管離開,企業經常會用“地震”來說明后果,比較早期的例子是,2004年方正集團的助理總裁周險峰攜30位方正科技PC部門的技術骨干加盟海信。手機狂人、原TCL手機事業部總裁萬明堅攜高層團隊集體跳槽到長虹。
萬明堅對TCL有多重要呢?可以說,萬明堅傾盡心力打造的TCL手機事業部職業經理人團隊,在T C L手機的市場開拓事業中功勛卓著。其在幾年間的迅速成長導致TCL整個移動通訊終端產品使行業的競爭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顛覆了老五大品牌手機獨霸國內市場的格局。對于TCL來說,從萬明堅決意離開TCL手機事業部那時起,TCL的手機事業就可以說陷入了市場上競爭對手的重重包圍。
TCL之后的財務數據顯示:TCL通訊當年年虧損高達2.24億元,僅第四季度就巨虧3.784億港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在2003年第四季度,TCL通訊的凈利潤還曾達到為2.323億港元,責任自然不能全推到萬明堅身上,但我們多少能體會李東生當年的復雜心情。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企業家“殺雞給猴看”的管理不無道理,他們是在權衡利弊之后才決定“殺”掉雞:給“猴”一個下馬威,既不讓“猴”因為害怕被“殺”而離開,又通過殺“雞”的行為給猴以顏色。
問題是,企業家“殺雞給猴看”后,“猴”就會改邪歸正嗎?“雞”就會按照企業家的意志行事嗎?如果這兩個結果沒有達到,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猴”不領情,“雞”已傷心,最后,“雞”和“猴”都選擇了離開,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好員工”。
如果你把“殺雞給猴看”當作領導藝術和管理技巧,員工自然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甚至于有些員工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試圖想“搞定”員工的想法,在今天,特別是在管理80后、90后員工的時候已經不奏效了,企業家只有一個腦袋,員工卻有幾十個、上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腦袋,誰比誰更聰明,一目了然。
雙重標準擾亂人心
另外一個層面,之所以存在“殺雞給猴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標準不同”。同樣的錯誤,如果是“猴”犯了,往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頂多是形式上給點處罰,“網開一面、順水推舟”等等成語開始在企業起作用了;反過來,如果是“雞”犯了錯誤,性質就不同了,“從嚴處理、罪加一等、不徇私情”往往成為最后的標準。
為什么同樣一個錯誤,“猴子”與“雞”卻是執行不同的處罰標準?企業家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比如給“猴子”留面子,給“猴子”臺階下,但事與愿違的是,很多公司最后既沒有留下“猴子”,又跑了很多優秀的“雞”。
這也是一些“好員工”選擇離開公司的原因。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家公司在一件事上執行兩個標準,那么在其他的一些事上,是不是也會這樣?這樣的公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如何避免私下交易和一些“貓膩”的發生,在這樣的公司能安全嗎?將來會有歸屬感嗎?會獲得尊重嗎?無論是因為能力強,還是因為關系好,“好員工”認為這些都不是企業不按照“一個標準”做事的理由。結果,在“殺雞給猴看”的公司,有很多優秀的員工最后選擇離開。
那為什么很多企業家還在堅持用“殺雞給猴看”的管理方式?有一個關于峨眉山猴子的故事,或許可以給這些企業家提個醒。據說,峨眉山的猴子分三種:
第一種是善良猴,這種猴子人們可以與它零距離接觸,只要喂它一些玉米、花生之類,它可樂意與你合影;
第二種是強盜猴,這種猴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敢公然搶劫,什么攝像機、照相機、手機、皮包等,照單全收;
第三種是流氓猴,這種猴子實在可氣,只要是穿裙子的女孩子路過,就大耍流氓,毫不客氣的上前掀裙子。
有趣的是,這三種猴子涇渭分明,各自盤踞在不同的勢力范圍內。強盜猴、流氓猴永遠都是有恃無恐,歷經多次教育、關押始終本性不改,即便是囚禁示眾,也依然不改。管理員說,對于這類死不悔改的猴子,除非槍斃了它,否則別說是殺雞了,就是殺人它也改不了……
最后,我想問企業家:現在,你敢殺“猴”給“雞”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