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往往既要錢,又要權,而且還要所謂的“感覺”。在老板眼里,經理人是夠“貪婪”的。然而,作為相互“博弈”的另一方,老板要的又是什么呢?就貪婪程度而言,老板是否比經理人好一些?
我與無數的老板打過交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是很“清純”的。一個典型的本土民企老板會在公眾場合大聲宣稱:“我要的很簡單:業績。”實際上,他還有后半句呢!恕我在這兒幫他一吐為快:“拿不出業績,你就是沒水平;別找借口,給我快快走路!”遇到這樣的老板,我的第一個問題千篇一律:“老板,你怎么定義‘業績’?”
我用一系列的反問來回應老板的反問:
“還記得‘平衡計分卡’嗎?”(盡管老板剛從北京某名校的EMBA畢業,對平衡計分卡的名稱感覺挺熟,但對其概念卻已經很模糊了。)
“公司的財務報表要好看,前提是我們有一批穩定、愿意為高質量付大價錢的客戶,對嗎?”(老板除了說‘對’,還能說什么?)
“要贏得客戶對我們的長期信賴和忠誠,前提是我們公司有一個穩定、良好的運營體系,對嗎?”(老板能說不對嗎?)
“而要維護并不斷改善、加強這個體系,前提是我們有一支穩定、優秀的人才隊伍,對嗎?”(老板不那么情愿地點了點頭,似乎有點開始懷疑我是在給他“下套”了。)
“你現在有這么一支隊伍、這么一個體系、這么一批客戶嗎?”(我當然知道他沒有!老板不那么情愿地搖了搖頭,保持著對我的高度警覺。)
“按照你學過的平衡計分卡的理論,你需要培養人才梯隊,改善運營體系,發展優質客戶,然后才有可能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才有可能使你的財務數字好看起來,同意嗎?”(老板逐漸恢復了對平衡計分卡的記憶,想起了自己以前在課堂上對這一部分的內容學得還不錯,作業成績好像還得了一個“優”。他能不同意嗎?)
“你若一層層、一步步地把這幾個維度都梳理一遍、提升一番,大概要多長時間?”
“起碼兩三年吧。”
“你的總經理是去年5月才聘的,你給了他和他的高管團隊多少時間?盡管在財務和客戶方面,總經理還沒有出色表現,但他在管理團隊和流程體系方面已經成效顯著,這是‘業績’的一部分嗎?”
老板知道自己“入套”了,陷入了沉思……
老板的邏輯很“率真”:你不是在500強企業干過10年并當過5年總經理嗎?你不是拿著我給的天價150萬年薪外加股權激勵嗎?你怎么就不能做到一年翻番呢?可見,碰到類似的實際的“計分”問題,老板的邏輯就與“平衡”兩字風馬牛不相及了。他心急火燎地要“做大作強”,哪里還顧得上從“團隊”到“體系”到“客戶”,最后體現到財務上的順序。于是,重金聘請的經理人在公司“快進快出”的速度,經常與世界紀錄媲美。前幾年看到一個統計數據,從外企進入民企的職業經理人,一年就出局的概率高達94%。難怪,面對如此“貪婪”的老板,有幾個職業經理人能稱得上“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