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五六歲時候的事了。我們的母親又發了暈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歲,同到天后宮去。那天后宮離我們家里不過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館,是福建人子弟讀書的地方。我們去的時候散館已經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們隔著窗看見散館園內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剛好開著一朵大黃花,就像尖瓣的蓮花一樣。我們歡喜極了。那時候我們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處都找不出。我們商量著,便翻過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過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時還不能翻過,是我二哥擎我過去的。我們兩人好不容易把花苞摘了下來。二哥怕人看見,把花藏在衣袂下原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獻給母親。我捧著花跑到母親的床前,母親問我是從什么地方拿來的,我便直說是在天后宮摘來的。我母親聽了便大大地生氣,她立刻叫我們跪在床前,只是連連嘆氣地說:“啊,娘生下了你們這樣不爭氣的孩子,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們都哭了,但我也不知為什么事情要哭。不一會兒父親曉得了,他又把我們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們一陣。我挨掌心是這一回才開始的,我至今也還記得。
我們一面挨打,一面傷心。但我不知道為什么該討我父親、母親的氣。母親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別處園子里摘了一朵回來,為什么就犯了這樣大的過錯呢?
品讀
一朵普通的芭蕉花,一對活潑天真的孩子,兩位嚴厲的父母,構成了一個小故事,給人以深刻的啟迪。病中的母親盼花心切,但沒有忘記育子的重任,父親也能體察到孩子的孝心,但他堅守“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信條,第一次責罰了心愛的孩子。他們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還重要,比生命還可貴,他們對孩子的愛才是真愛,愛得有價值。這件事讓若干年后的作者懂得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教給我們誠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