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提起林書豪這個名字,不了解NBA的人也在津津樂道于紐約尼克斯隊的五連勝和林書豪從板凳球員一躍成為耀眼明星的傳奇故事。
5歲時,林書豪就開始接觸籃球了。他被帶到一個基督教青年會參加兒童籃球聯賽。不過,他并非與籃球一見鐘情。“那個賽季,他有一半比賽是站在球場中央吮吸大拇指。”比他年長四歲的哥哥約什·林如此回憶。
后來,母親不再去看他打球了。林書豪懇請母親重新回到場邊。母親承諾,只要兒子改變態度,她就會去助陣。“他當即就表態‘我會拼命,努力去得分’。”約什透露,后來母親真的去了,而弟弟也拿下兒童比賽規則下所能得到的最高分。
雖然只有1.67米的身高,但父親林杰明瘋狂地熱愛著籃球。林杰明用各種方法培養孩子們對籃球的興趣,并制訂了嚴格的家庭訓練制度:每周訓練三次,每次90分鐘,風雨無阻。每天一放學,孩子們會迅速完成家庭作業,然后從晚上8點半開始與父親一起訓練,內容包括基礎技術訓練以及2對2的對抗賽。林杰明確信:成功來自于扎實的基礎,從這個年紀開始苦練,這些技術將在他們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然而,雖然擁有美國國籍,但歧視和嘲諷一直伴隨著林書豪。每當他走進籃球場的時候,就會有人不屑地說:“看他那細長的亞洲人眼睛,能看得見籃板嗎?”……林書豪當時的身高只有1.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國學生中就像個“小不點”,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面對受委屈的兒子,父親林杰明告訴他:“即便有些人對你品頭論足,你也必須保持冷靜,絕對不能因此動怒。只要你贏下比賽,人們自然會尊重你。”林書豪果然做到了。高中最后一個賽季,他交出了場均15分、7助攻、6籃板、5搶斷的華麗數據,率隊取得32勝1負的驚人戰績,并最終在加州二級聯賽中成功奪冠。
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個賽季,林書豪平均出場時間只有18分鐘,場均4.8分,表現一般。
林杰明教育兒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個哈佛大學的學生,完成學業是你首要的職責。”“欲速則不達”,此時,林書豪才體會到這句中國成語的深刻意義。他開始合理分配學習與訓練時間,該學習時,一定全身心地撲在學習上;學習累了再到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這樣學習與打球二者相得益彰。
2009年,林書豪在對康涅狄格大學的比賽中獨得30分;三天后他又拿下25分,連續第二年擊敗波士頓學院。7勝2負的開局創下哈佛大學男籃25年最佳戰績。
2012年2月,林書豪征服了美國籃壇。那些曾經對他冷嘲熱諷的人也成了他的擁躉者,他終于用成績贏回尊嚴。
我來想想
1.林書豪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有幾點?(結合故事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2.在面對其他人的歧視和嘲諷時,林書豪感到自卑,這時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在父親給他講述道理后,林書豪又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呢?(結合上下文,合理想象)
3.“欲速則不達”,之后的林書豪是如何做的?他的做法帶給你怎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