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亭先生出生在山西呂梁山區一個貧寒的農家,自幼瘦小羸弱,無力務農,到鄰村讀完初小,家里再無力供給,只好自學。當時的山西省長閻錫山在各地開辦了七所貧民高小,學雜費用由政府供給,還自兼太原市晉山中學校長,撥款聘請名師,資助優秀學生。辛安亭讀完貧民高小,負笈步行四天,到太原報考晉山。考生千人,發榜五次,最后錄取了三十三名,他是第二名。畢業那年,他是全省唯一考上北京大學的一個,讀的是歷史系,想的是辦教育。童年時代荒寒山村里自學的經歷,讓辛先生刻骨銘心。他立志要把自己學到的一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貧家的孩子。
心里想著孩子,下筆自然不俗,這是辛安亭的一個優勢,來自天性,別人學不到的。
……
我第一次見到他,是一九七八年,在蘭州。那時我四十三歲。先生已年逾古稀,極瘦小,極清癯,藍布衫,黑布鞋,平頭。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清澈的目光。那時的人們,別說干部,就是一般成年人,大都目光混濁,像遮著一塊幕布,或者包著一層油。一個飽歷滄桑的老人能保持那樣清澈明凈的目光,真像是奇跡。還有就是他那雙鞋子。那種圓口的黑布鞋,是我父親常穿的,見之特別親切。很多年了,市場上早已絕跡。我猜,是他的家里人自己做的吧?
他早已與世無爭,日日閉門讀書。家里幾個大房間,除了門窗全是書,從地板到天花板沒空隙。沙發背靠落地窗,只為了讀書方便。看著文弱瘦小、埋在深深的沙發里專心讀書的他,很難想象,他曾為革命出生入死。所著六十多本書都是教育學著作和普及讀物,很難想象,他涉獵的范圍會如此淵博。經史子集,他如數家珍。《文心雕龍》很難懂,他只要幾句話,就闡釋得一清二楚。我的專業是美學,說到中國美學史,他知道得比我多得多,從彩陶甲骨銅器銘文,到王國維《人間詞話》之得,袁子才《隨園詩話》之失,再到蔡元培對美育的貢獻,也如數家珍。讀先生的作品,才發現深入以后的淺出,硬是和一般的淺不同。深入易,淺出難。能淺出,才是真深入。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也是一種襟懷。“下筆情深不自持”者,如我輩,相形之下,只有自慚形穢。
(選自《讀書》2005年第6期,有改動)
大顯身手
1.用“ ”畫出文中描寫辛安亭先生外貌的語句,從這些語句中可看出先生怎樣的特點?
2.“清澈的目光”和“目光渾濁”指什么?(聯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先生的哪些舉動令“我輩,相形之下,只有自慚形穢”?
4.作者筆下的辛安亭先生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你記憶深處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師是怎樣的?寫下來發給我們,我們的郵箱是xx5zwzk@163.com,投稿時請注明“小五34期”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