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內。為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真武大帝的道場。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將其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武當乏名最早見于漢書,略早于中國道教形成的東漢時期。相傳歷代在此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陰長生、馬明生、戴生、謝允等人。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為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將其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由于明代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名位在五岳諸山之上。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真武蕩魔大帝等,為道教神仙中的玉京尊神。道經稱鎮天真武靈應佑圣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等,由民間的玄武信仰逐漸發展形成。先秦兩漢文獻如楚辭,遠游,史記,天官書用易參同契中已有關于玄武的記載,稱其為北方之神;陰陽五行學說謂北方屬水,故又為水神;因北方斗、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七宿組成龜形,其下有晦蛇星,故其形象為龜蛇糾盤合體,被視為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征,首宿即為斗宿,俗稱南斗,古人認為龜壽命長,也被視為司命之什,即道經所謂南斗云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以靈龜為盾、玄蛇為劍,又被視為修真之人的守護神。這些一特性,贏得了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普遍信仰,并為唐宋以后玄武演變成道教尊神奠定了基礎。
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王位,相傳真武大帝曾顯靈相助,故朱棣登基后,即下詔特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官觀廟堂,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一之說,共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十二亭共三十三座道教建筑群,面積迭一百六十萬平方米。明嘉靖年間擴建,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致使真武大。節信仰在明代達到了鼎盛階段,在全國影響極大,近代民間信仰尤為普遍。此外,武當山演生之道教教派為著名的武當派;也是中國武術武當拳的發源地,以內家功夫一著稱,與佛教少林寺武術齊名,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稱,武當山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的最高水平,將其列名于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