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定義“胖”的標準,最開始來自第一印象。陌生人初次見面,除了眼睛一目了然分辨出對方的性別,還能清楚的看出對方的體態特征。而胖,就是體態特征的直接反映。至于對方“圓臉”、“高鼻梁”、“大眼睛”、“禿頭”之類的個人特征,則是在明確對方高矮胖瘦再做出的不同判斷。大多時候初次接觸陌生人,胖子的討巧程度遠勝瘦子,至少看上去可愛,胖乎乎的憨厚老實,從內到外散發的都是友善樂觀的情緒。大多時候,胖子對物質的占有一定多過于其他人,至少在吃的方面絕不吃虧。
但胖子們又是極其糾結的一群人,他們為了減肥不惜舍去充滿誘惑的食物,不惜花大量精力揮汗在自己并不擅長的運動上,目的只是為了減去那少得可憐的卡路里。然而,憑借著這種堅持和毅力,很多胖子用超乎想象的辛苦換回了令人艷羨的身姿,卻也有很多胖子仍然在減肥的不歸路上玩命掙扎。尤其是熱天對于那些缺乏運動的胖子更是苦不堪言,他們情愿躲在有空調的室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外出。大夏天走在街上,有時候看到那些全身透濕的胖子,你的同情或許多于嘲弄。太陽炙烤著他們脆弱的靈魂,還要讓他們超乎常人體重的軀體飽受“熱”的折磨。比起瘦子們的大步流星的步子,胖子們在喘息之際下也只能望而興嘆了。
然而正是這豐腴、壯碩的一群人,卻成為藝術史上許多藝術家中意的描繪對象。顯而易見,胖子的矛盾性、復雜性甚至是關于他們內心的描繪遠勝于瘦子。此外,在藝術至關重要的造型上,胖子也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單從藝術的幾個門類,如雕塑、繪畫、影像上來看,這些都是在二維或者三維環境內進行的藝術,皆屬在視覺上傳達作者的意圖。如果視覺沖擊力越強,則意圖越發明顯,反之則減弱。一般情況下,體積越大、占據空間效果越多者遠比體積小、占據空間小者取得的視覺效果明顯。胖子之所以為胖子基于他的視覺體驗超乎于常人。
藝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強調夸張與變形,藝術家在對胖子的形體的處理上,顯然優于瘦子。當然,此處并不是說瘦子缺少被夸張與變形的權利。只不過對瘦子慣常處理的出發點更多是基于點、線,而胖子則可上升到面,上升到三維空間。
從最早發現的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到唐代畫家筆下的豐腴女性,無一不是藝術家對胖子形象的詮釋。藝術家眼中的胖子顯然與平常人眼中臃腫、行動遲緩、大腦思維減慢的視覺感受有所不同。相反,他們善于發現胖子身上的膨脹感和這具有另類活力的肉體,此也不失為一種對另類美的追求。盧西奧·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塑造的胖子可以算作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他擅長于借助體積感、空間感、寫實感進行油畫語言的表達,描繪對象也常常選擇裸體的模特。弗洛伊德不厭其煩地刻畫出不同對象同樣的神經質與歇斯底里的狀態,而他畫筆下的那些裸體胖子往往使人聯想起肉塊與肉汁堆積起來的人型,男人和女人在他的筆下已經完全喪失了肢體美,所有的一切被失去血色的肌膚包裹。肥胖臃腫的身軀、下垂的眼袋、蒼白無力的皮膚和四肢,就好像一個破舊的人形被隨意地丟棄在畫室的角落或者骯臟的被單之上。譬如他被拍出一千七百萬英鎊的高價作品《睡著的救濟金管理者》中的胖子形象,睡得有點略微扭曲的肉臉配著臃腫得幾乎要流油的軀體,大得幾近下垂的乳房搭在鼓出的肚子上,大腿的脂肪也擠得接近溢出。從平常人的欣賞眼光來看,這樣一個胖婦形象跟女性的美怎么也扯不上關系,但在藝術的審美眼光上看,如此反復強調反復夸張對象特征的處理方式而產生的作品讓人著迷,塑造出來的單純肉欲也同樣美得讓人心碎。
當然,對于胖子形象的詮釋遠遠不是體積感這樣簡單,很多時候還暗含了性暗示的意味。可以這樣說,身體是性暗示的直接載體之一,也是藝術家可選取的對象。胖子雖不可算作身姿妙曼的行列,但也是體型的一種,只不過是脂肪更加豐富、軀體過于圓滿。現代人追求纖瘦、骨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的生理特征削弱了。很多情色電影盡可能使用相悖的方式,放大再放大女性的豐乳肥臀。在我國民間,老人往往希望兒子娶的媳婦臀大并認為這是女子好生養的重要標志。歐洲史前雕塑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就有如此體現,常規上她絕非現代意義的標準美女,而是典型的胖子形象。她那臃腫的身軀與頭部完全不成比例,女性的生理特征被強調得近乎夸張的突出,豐滿得垂下的雙乳、寬厚的腹部、肥胖的大腿、高聳的臀部無一不引人注目。尤其是那極為肥壯的三圍、巨大的胸腹饒有趣味的彰顯著她的生育能力。藝術史上類似維倫多夫的維納斯這類夸張和放大女性性和生育特征的藝術作品數不勝數,也與流傳下來的繁衍追求不謀而合。
胖子形象不只是有一定意味的性暗示成分,也不只是藝術家對具體形的追求。事實上,胖子們可以代表一個階層、一類人群,我們也能從他們的眼神舉止中讀出其內心。南美畫家費爾南多·波特羅畫的或是塑造的胖子就是如此鮮活的一群。西方藝術史上“胖子”的角色則多以諷刺、調侃的方式出現,但波特羅畫筆下的“胖子們”卻并不丑惡與難看,而是各個都有著猶如充氣球一般腫脹的身軀和面孔,看上去令人覺得可愛和討喜。比起弗洛伊德塑造的胖子受到藝術者的追捧,波特羅的“胖子”看上去卡通詼諧更迎合大眾的口味。你可以看到波特羅筆下的肥女人佩戴著不同的飾品,也可以看到她們腳趾上涂著鮮紅的指甲油。她們會在鏡子前撫弄自己的頭發,會在海邊嬉戲,也會閱讀沉思,用盡各種方式享受享受生活的富足,她們并不因為自己是胖子而放棄追求一切應該獲得的權利。波特羅塑造出的“胖子”形象看似卡通詼諧卻暗含了諷刺、幽默,往往被理解成對貴族和中產階級的反對、諷刺,他們并未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而是承擔了挑戰者的任務。有趣的是,波特羅從來不肯承認自己畫的是胖子,只承認自己通過現實題材表達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塑性,并認為藝術是變形和夸大的,與胖子無關。不只是人,他畫的動物、水果、樂器也都是脹鼓鼓的。也就是說,波特羅將胖子作為人的屬性也否定了,在他眼里,胖子只不過是巨大的可以塑造的“物體”,但正是由于波特羅將人視為“物體”,他才消解了人的生理特征,在波特羅的雕塑作品中女人的胸和男人的那話兒沒有被一味地放大,而是作為區別男人與女人標志,肥胖的身形也只是單獨地作為可被塑造的形體獨立存在。
富足而身形巨大的“胖子”,幽默而輕快的“胖子”,沒有靈魂茫然思考的“胖子”,物質欲望膨脹的“胖子”,都是藝術家樂于描繪的對象。藝術史上的“胖子們”承載著他們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雖然胖,但他們也如此可愛,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