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有幸的是近來重讀兩部世界史的力作,一為《世界文明史綱要·古代部分》(以下簡稱《綱要》),一為《全球通史》(以下簡稱《通史》)。
兩書雖都敘述古代世界歷史,卻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綱要》明言:“立國于世界,就必須了解這個世界;而要了解這個世界,就必須從學(xué)習世界歷史入手。”《通史》則聲稱:“當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性日益顯著,人們對世界史的興趣也為之大增。……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觀察歷史的視野必須愈益擴大。要了解這個名符其實的‘一個整體’的世界,研究世界史顯然是必不可少的。”近代以降,世界各大文明的接觸日益頻繁,世界政治和經(jīng)濟格局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與此同時,考古學(xué)家已使米諾斯、赫梯、蘇美爾、古埃及、殷商和古印度等早已湮沒無聞的古代文明重見天日。地面上千變?nèi)f化的活歷史與地底下豐富多彩的死文化大大增加了人類的歷史知識,從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文明史,也就成為時代的要求。早在1936年荷蘭歷史學(xué)家赫伊津加就指出:“我們的文明首先是以全世界的過去作為他自己的過去的文明,我們的歷史首先是世界史。”在當今這個時空聯(lián)為一體的世界上,只有通觀全球,才能有效地研究人類事務(wù)。人們的宗教、種族、制度、文化傳統(tǒng)各有差異,為了全人類的未來,人們必須和睦相處,歷史學(xué)家有責任幫助人們了解并珍視其他民族的歷史,將各區(qū)域文明的歷史視為人類共同的貢獻和共有的財富,從而消弭彼此的恐懼和敵視。
歷史學(xué)家不僅要將人類的偉大和智慧展示出來,也要將人類的卑劣和愚蠢公之于世,史學(xué)家不是道德法庭的裁決人,但也不妨對史事作出道德的評判。《綱要》對亞歷山大東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經(jīng)濟文化的交往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指出:“這種侵略暴行給東方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zāi)難,這在當時是無法忍受的,在后世也永遠受到譴責!”憤慨之情,溢于言表。《通史》在敘述秦始皇筑長城時寫道:“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人們?nèi)砸勥@一事實:有一百萬人為修筑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正如文人學(xué)士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筑長城的事咒罵皇帝。”描寫客觀冷靜,褒貶一目了然。翻閱史書,常會使人想起恩格斯那句令人膽寒的名言:“歷史大約是所有女神中最殘酷的一個女神,她駕著勝利之車碾過成堆的尸骨,不僅戰(zhàn)時如此,就是’和平的’經(jīng)濟發(fā)展時期也是如此。”真所謂興亦百姓苦,亡亦百姓苦。聊以自慰的是革命導(dǎo)師還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zāi)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摹保上аa償?shù)牡靡嬲咄皇窃鉃?zāi)受難者,歷史的進步對荒冢中的白骨何益之有?讀史至此,每每令人扼腕!難道歷史的進步非得以歷史的災(zāi)難為代價嗎?難道未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非得借助那根面目可憎的“惡”的杠桿來推動嗎?以史為鑒的道理人人皆知,然而知易行難,一部又一部的《通鑒》的問世并沒能挽回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覆滅。可見人們往往不會、不能,甚至不愿接受歷史的教訓(xùn),尤其是當這些教訓(xùn)與其眼前的利益相悖之時,這也算得上歷史留給我們的一條教訓(xùn)吧。
《綱要》的著者并不諱言自己的宗旨在于“探究人類歷史演進之跡,通古今之變,明當世之務(wù),用以教育自己,嘉惠未來”。《通史》的作者更是不無自負地表示,他關(guān)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要像一位棲身于月球的觀察者那樣來考察全人類的歷史,以有助于人們參悟以往、知所抉擇。當然,史學(xué)家不是上帝,他無法擺脫時空的局限,用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寫出純客觀的歷史,他所揭示的真理只能是相對的,就此而言,克羅奇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具有真理的維度。不識歷史真面目,只緣身在歷史中,這固然是歷史學(xué)家的悲哀,但相對之中有絕對,每一個歷史學(xué)家都處在歷史長河的某一點上,在這特定的一點上他可以大有作為,寫出一家之言。因此,這一特定的視角也具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特殊價值。“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xué)北學(xué),道術(shù)未裂”,縱觀史乘,凡是偉大的歷史學(xué)家無不具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遠大抱負,無不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脫離人的現(xiàn)狀,漠視人的前途,史學(xué)必然成為死學(xué)。“如實直書”當然無錯,但求實是責任而不是目的;“我們從歷史那里得到的最珍貴的東西正是它所激起的熱情”,蘭克的原則與歌德的格言從兩個方面揭示了史學(xué)的功能。出色的歷史著作啟人心智,促人自省,令人奮起,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學(xué)家不僅是在記載歷史,更是在創(chuàng)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