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啡肽”和“多巴胺”,對于這種化學名詞,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但是對上海馬拉松美津濃跑友團的錢霍飛來說再熟悉不過。這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博士生對待跑步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就連他的太太都說,“錢霍飛是技術控!”所謂的“技術控”,就是說錢霍飛在跑步的時候,對時間和距離“斤斤計較”,精確到“秒”和“米”,而且對各種訓練內容應該采用的速度和距離有極為苛刻的追求。
同時,他還計算人體體內化學變化的過程,他會根據自己的基礎代謝能力和比賽目標制定每周每月的跑步距離和時間表。錢博士的計劃是這樣的:周二10~15公里的慢跑,周四是6~15公里速度練習,以突破“乳酸門檻”,周五再次通過8~15公里慢跑把前一天速度練習時產生的乳酸排出。周日進行20~32公里的長距離慢速耐力跑。
“我們的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和多巴胺,跑步就能促進分泌這些物質,讓我們忘卻痛苦、感到興奮和快樂。”錢霍飛說。在心理學中,“內啡肽”和“多巴胺”被通稱為人體愛情激素,愛情之所以令人為之瘋狂著迷,正是跟這些激素密不可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人體在進行長時間有氧耐力運動之后,這些激素也會悄悄滋長。
“跑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很多,它會讓你的心臟收縮力上升,讓心臟、肝和筋骨的血管擴張,隨著速度的加快和距離的延長,身體會疲勞、會有良性的損傷,那么這時就會分泌內啡肽,這是類似于咖啡因的東西,能夠減輕疼痛,增強耐受力,調節情緒,讓你的身心處于愉悅的狀態——因此內啡肽也被稱為‘快感荷爾蒙’。同時,多巴胺也隨著運動量的增加開始分泌,它則主要負責傳遞讓人感覺愉悅的信息。但是隨著運動量的大量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就會下降,所以你就會感覺疲憊。”
化學博士繼續揭秘跑步上癮的原因,“這就是為什么跑過一定距離之后人會感覺很舒服,特別是二三十公里之后會非常的興奮,越跑越想跑,就是因為分泌了內啡肽。”因為中了內啡肽和多巴胺的“毒”,錢霍飛就像投入了一場又一場的浪漫愛情,讓他沉醉在跑步中無法自拔,連妻子也受他感染,周末空閑時間也會跟著一起上路。一起跑的快樂感覺讓這對夫妻也似乎重溫了剛談戀愛時的那種浪漫溫馨。
不過,錢博士最初開始從事馬拉松長跑并不是受到了“內啡肽”的蠱惑。“最開始是因為身體出現了一點問題,可能是長時間坐在實驗室里的關系,讀研那段時間我有頸椎痛的毛病,于是就去辦了張健身卡,想去鍛煉身體。”
想法雖好,沒想到實行起來卻遇到了麻煩。因為到了健身房就被各種力量器械吸引住了,每次運動都是力量練習。健身教練帶著學員做無氧運動,布置的回家作業就是吃。這樣吃下來,沒多少時間,錢霍飛就從62公斤猛地增重到了69公斤,照他的話來說:“肌肉沒練出來,倒長了一身膘。”
教練所推薦的有氧運動就是在跑步機上跑。錢霍飛覺得,自己平時做實驗就已經很枯燥了,沒想到在跑步機上一個人跑步居然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他果斷離開健身房,開始了自己的室外跑步健身減肥計劃。他一方面在上海市區各個地塊尋找跑友,一方面設立了一個跑步愛好者的QQ群。
他發現,上海有許多跑步圣地,比如浦東的世紀公園,惟獨他所居住的中山公園、東華大學附近竟然沒有形成跑步圈。錢霍飛一下子來勁兒了,自發建立了一個跑友圈子,一周約跑兩三次。總有一些固定的跑友會如約而至,在東華大學的操場上一起跑圈。地點固定下來了,更多跑友開始參與其中,漸漸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就成了上海灘不可或缺的跑步熱點。
錢霍飛說,有了這些跑友,認識了這么多新朋友,跑步的快樂就不單單是自己的事了。而且在各種比賽上,能夠見到許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比賽跑多了,外地的跑友也成了朋友,經??梢栽赒Q群里交流,這也讓化學博士特別高興。
在2011年的“東麗杯”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錢博士作為美津濃團隊的意見領袖,第一次參加全程比賽就當了回領跑的“兔子”。“雖然‘兔子’當得不怎么樣,速度配得稍快了一些,差點兒把同伴都落下,但是在跑到37、38公里,身體到達極限的時候,能有一群相熟的跑友在身邊一起共度難關,互相鼓勵扶持,這種感覺太棒了,就像找到組織了!”錢博士說。
最后錢霍飛以3小時09分完成3小時10分的兔子任務。在他看來,跑步不是刷數據,跑步要的就是快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所以跑步沒有門檻,不論基礎多差的人,都可以加入其中——“蝸牛也是牛嘛!”


用跑步和生活較勁和自己較勁
“XX控”是一種來自日本的說法,以形容對某一事物癡迷到了極點的人,在“東麗杯”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就有許多“馬拉松控”,南京的美女跑友石硯秀就是這樣一位“控”了。
如果不是親身接觸,你很難把眼前這個女生和“馬拉松”三個字聯系起來,素顏朝天的石硯秀如她的名字一樣清秀而文靜,身材纖瘦,臉上帶著淡淡的淺笑。講起話來可以感受到她的開朗和自信。
“叫我秀秀就好,雖然有點名不符實,呵呵,父母給我取‘秀’這個字是因為他們喜歡漢光武帝劉秀這個歷史人物,寄望我既有文才武略,也要有堅韌的性格、有面對人生低谷的勇氣。”柔而不弱,不服輸,喜歡挑戰,爭強好勝還有點兒叛逆,按老一輩的話說,石硯秀天生有反骨。
跑步是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白天石硯秀是一名環保工程師,下班以后換上運動衣和跑鞋,“Runner”就是唯一的身份。
每周她的訓練量大約100公里,目前一共參加過五個半程馬拉松、十個全程,三場百公里和一場12小時超級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最好成績是3小時09分。
與長跑結緣是從她初一開始的,當時家里的變故讓她一個人扛起了生活的重擔,但是堅強樂觀的她哪怕生活再艱辛,依然會笑著做老師同學面前的開心果,卻選擇了每天放學之后去操場跑圈,把汗水和淚水都留在運動場上。
“只有在跑步的時候,我可以感受到內心深處真正強大的另一個自我,我愛上跑完以后大口呼吸那種新生的感覺,跑步讓我懂得只要堅持,再難也會過去。”于是15年的長跑伴隨著她一路成長,讓她學會勇敢而無畏地面對生活,不再向苦難低頭,發愿做人生的主宰者。
“如今,馬拉松對于我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鍛煉身體,而是一種挑戰,對自己的挑戰,對命運的挑戰,對逆境的挑戰。每天跑步使我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和生活。我希望每年都能完成幾次馬拉松,榮譽和名次都不是我最看重的,更多是享受和自己搏弈的過程。”
秀秀笑言自己很擅長寫計劃,跑步這么多年,她不僅自學了《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還去考了國家營養師的資格證書。“備賽計劃最重要的是和個人實際情況結合,不能指望別人給你定出完美的計劃,必須靠自己。”石硯秀說。
如果說,石硯秀曾經的執拗和現在的堅韌性格是這顆心的血液,那么對于跑步義無反顧的癡迷熱愛就是她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