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政府部門為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局面,積極落實創業培訓政策,對想要創業的勞動者提供創業培訓,提高其創業能力,幫助其成功創業。本文闡述了開展創業培訓的意義和具體舉措,提出了創業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關鍵詞:創業培訓;帶動就業;新局面
就業是人民生存的基礎,是其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渠道。現今就業形勢嚴峻,尤其是“就業難”和“用工荒”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并存,使得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是我們黨提出的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黨的十七大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的突出位置,通過更多的人實現自主創業來解決就業難問題。然而就業難,創業更難,這使得有些人停止了創業的腳步。近年來,政府部門為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局面,積極落實創業培訓政策,對想要創業的勞動者提供創業培訓,提高其創業能力,幫助其成功創業。
1 開展創業培訓的積極意義
(1)就業是民生之本,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就業和預防失業是各級政府部門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做好就業工作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創業培訓是國家為促進就業而采取的一項綜合培訓和扶持小型企業發展的措施。各地高度重視,把創業培訓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通過創業培訓來幫助創業,從而促進就業。各地政府部門把全面開展創業培訓與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創業培訓來幫助勞動者創業成功,從而促進就業,解決就業難問題。
(2)創業培訓是對具有創辦小企業意向的人員和小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企業創辦能力、市場經營素質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學員可以接受到創業理論知識、創業技能、創業管理等綜合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其駕馭市場應變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創業培訓課程幫助勞動者掌握創業所必備的相關知識,了解創業企業的有關政策,提高創業成功率。
(3)創業培訓,可以實現就業倍增效應。部分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創業培訓成為老板,開辦了自己的企業,在其解決自身就業問題的同時,自己的企業可以拉動地方經濟,也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創業成功者還可以通過自身創業成功的案例為其他創業者提供鼓勵和創業幫助,從而幫助更多的人創業成功。
2 開展好創業培訓的具體舉措
(1)加強統籌領導,做好服務。創業培訓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各地政府成立由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工商、財政、稅務、金融、法律、經貿、計劃、科技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創業培訓工作咨詢委員會,承擔做好創業培訓工作的政策業務指導、信息咨詢及有關協調工作。各地政府要成立創業促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當地創業促就業工作的統籌規則和政策落實。勞動部門是創業培訓工作的主體部門,要成立由領導牽頭,培訓、就業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實施機構,在就業部門成立創業訓練中心,更專業、更集中性的開展創業培訓工作,使培訓和服務均得到優化。
(2)擴大創業培訓范圍,放寬培訓機構準入領域。創業培訓是為有創業愿望和創業能力的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復退轉軍人、登記失業人員以及進城求職和返鄉創業的農村勞動者傳授創業知識的培訓。大學生創業、下崗職工創業、婦女創業、留學生回國創業、返鄉創業都是當今政府鼓勵和倡導的行為,因此創業培訓對象應該是多元的,有創業意愿的勞動者都可以進行創業培訓。政府承擔著為有創業意愿的勞動者提供免費創業培訓的職能。為提高創業培訓質量,提供多樣化培訓,政府可以放寬培訓機構準入領域,同時對非政府部門的創業培訓機構,勞動部門要注重對其管理、監督和指導,完善創業培訓體系。
(3)豐富創業培訓內容,對接市場需求。第一,要不斷豐富創業培訓的內容,為學員提供多樣性選擇。創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創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建立面向全體城鄉勞動者的創業培訓工作體系,對有創業愿望和培訓需求的勞動者開展多層次的創業培訓。就業困難人員包括下崗失業人員、4050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等。他們的素質,技能、創業意愿有所不同,因此創業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上要保持多樣性,以滿足不同人的培訓需求。第二,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創業包括計劃、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在培訓內容上可將創業培訓細分為創業意識培訓、創業計劃培訓、創業項目培訓、創業融資知識培訓、青年創業培訓等不同形式,學員根據自己所需內容進行選擇。第三,以市場為導向,對接市場需求。創業培訓的宗旨是幫助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創業來實現再就業。創業培訓內容要適合市場需求,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技能,什么樣的企業才是創業培訓的主體內容。創業培訓機構一定要根據市場,對接市場選擇培訓方向,確定培訓內容。
(4)積極跟蹤幫扶,做好后續扶持工作。創業者在進入市場,實施創業計劃的初期,需要給予他們一定的后續扶持。第一,專家咨詢,解決疑難問題。創業培訓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學員接受創業培訓后,對在實際的創業中出現的問題并不能從容應對。通過向專家進行咨詢,可以幫助其解決創業中出現的問題。第二,加大資金投入,提供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對幫助創業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國家在培訓地點、培訓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都要加大財政投入用于開展創業活動和創業服務工作。在國家統一政策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可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為創業培訓打開綠色通道提供政策依據。通過實施小額擔保貸款、稅收減免、社保補貼等優惠政策給予創業者提供政策扶持。
3 創業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組織開展創業培訓宣傳服務系列活動,營造全民參與創業的濃厚氛圍。創業培訓是一項全新工作,是國家為想要創業而又不知如何創業的人提供的就業扶持政策,但由于很多失業人員不知道這個政策,也不理解創業培訓對其自身的創業幫助,以至于對創業培訓積極性不高,甚至不愿參加創業培訓。有些農民工還存在“培訓不培訓都能就業”的思想,這都影響到創業培訓的效果。在有些地方,下崗失業人員為了領取失業金“迫不得已”參加培訓,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大創業培訓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培訓對創業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性,在社會上營造全民創業的濃厚氛圍。
(2)發揮創業成功典型示范作用,樹立創業信心。創業培訓的對象大部分是下崗失業人員、有創業失敗的勞動者、返鄉農民工和沒有創業經歷的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經歷過生活的挫折,失去創業的信心;農民工大多素質不高,缺乏技術和知識;大學生剛走出校園,社會經歷不足,沒有經驗,他們多數對創業沒有足夠的信心。因此應該鼓勵他們對創業充滿信心,相信通過創業培訓和自身的努力能成功創業。同時,通過創業成功經驗宣傳和發揮成功人士的榜樣作用,更好的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敢于創業。
(3)跟蹤回訪,做好后續政策扶持。創業培訓課程結束,對想要創業的勞動者來說只是個開始,在實際的創業中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和難題,因此創業培訓機構更應做好跟蹤回訪工作,繼續提供創業幫助。培訓機構應成立創業專家小組,當創業者遇到創業難題時予以幫助。還可以通過電話回訪、網上咨詢等方式密切創業者和專家的聯系,及時處理創業中的難題。政府部門應注重制訂優惠政策,提供政策幫助。提高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額度,簡化貸款流程,加大免稅力度和落實單位社保補貼政策。政府部門還應該做好創業項目庫推薦工作。通過市場分析和市場考察,挖掘好的市場項目。對一些適合市場需求的項目進行分析,包括市場分析、投資分析、效益與風險分析及專家建議等方面,為想要創業的人員提供創業項目選擇,幫助勞動者更好的創業,實現自身的就業。
作者簡介:王佩琳(1969—),女,安徽靈璧人,本科,經濟師,科員,主要從事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新時期杭州高校女大學生婚戀觀調查分析
楊如煙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0036)
摘 要:本文從婚戀態度、擇偶要求和家庭分工三方面調查分析杭州高校女大學生婚戀觀的新變化,為新時期女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相關思路。
關鍵詞:女大學生;婚戀觀;思政教育
時代發展使女大學生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對戀愛婚姻態度有所轉變。戀愛、婚姻作為女大學生人生的重要階段,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研究女大學生婚戀觀的變化,將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更有針對性地在女大學生群體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筆者以杭州某高校女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考察各學院、各專業、各年級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問卷467份,有效率93.4%。本次調查含多選項問題,故部分數據比例之和不等于100%。調查顯示,新時期女大學生的婚戀觀總體理性自主,但仍有功利化傾向,并出現回歸傳統趨勢,需引起思政工作者的關注。
1 婚戀態度日漸客觀理性,仍受傳統觀念影響
對于婚姻,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表現出理性的態度。近六成女大學生表示會順其自然,“畢婚族”、“急婚族”越來越少。她們認為,愛情不應該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只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也不是愛情的唯一歸宿,適合戀愛的或許不適合共同生活。更多的人享受戀愛的過程,并不強求婚姻。婚姻意味著責任,部分女大學生表現出對責任的逃避,她們喜歡戀愛時的無拘無束,害怕因為婚姻帶來的義務和煩惱。離婚率的不斷提高和社會輿論的大肆渲染使少數女大學生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堅持“永不結婚”,希望“談一輩子的戀愛”。16.38%的女大學生表示會盡早結婚。“一手畢業證,一手結婚證”是一部分人的憧憬,她們認為校園中的愛情最為純潔,希望在大學里找到另一半。就業難也是她們希望盡早結婚的一大原因。部分女大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到一定年齡必須結婚”。這部分女大學生基本都有生育愿望,不愿成為“剩女”,認為結婚生子是女性必不可少的人生環節。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逐漸喪失擇偶主動權,同時面臨“高齡產婦”等危險,因此,她們不排除在一定年齡通過相親等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除此之外,家人的催促將影響7.76%女大學生在婚姻上的選擇,表現了女大學生對父母親人的依賴和順從。此外,仍有小部分女大學生尚未考慮婚姻問題。
2 擇偶要求暴露功利傾向,重視物質利益追求
在擇偶條件方面,呈現出明顯的三大梯隊。能力(87.93%)、道德品質(87.07%)和發展潛力(81.03%)是女大學擇偶的三大首要考慮因素。她們重視考察對方的能力和品格,“潛力股”對她們的吸引力不斷加大,有孝心、有愛心也成為她們擇偶的重要要求。她們認為,有內在素養的人才值得托付終身。但不容忽視的是,“相貌”、“家庭背景”和“學歷”同屬第二梯隊,成為近五成女大學生的擇偶要求,從側面反映了部分女大學生對“高富帥”的渴望。對婚姻的物質追求,使女大學生飽受社會詬病。通過各類教育和引導,女大學生的擇偶觀越來越健康,但浮躁社會亦對她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近四成女大學生贊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認為嫁得好可以衣食無憂,少奮斗幾年,近三成對此持中立態度。市場經濟下經濟利益不斷放大,部分女大學生日益重視物質條件,青睞于“鐵飯碗”,也有女生為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渴望嫁給“富二代”,甚至愿意做“二奶”。這類現象提醒思政工作者應及時關注女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引導她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這一現象也從另一方面折射了當前女大學生的無奈與悲哀。三成女大學生對“女人應有自己的事業”的選擇表明,女大學生仍對自己的事業充滿期待,期望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現實迫使她們中的一部分依附他人,通過婚姻保證自己的生活。當然,仍有小部分女大學生秉承“享樂主義”,用青春交換一時的安逸。此外,位于第二梯隊的還有“興趣愛好”和“親友意見”。可見,女大學生希望自己與另一半能有共同話題、共同愛好,以便更好地經營婚姻。而父母的意見也逐漸在女大學生的婚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父母反對而分手的例子越來越多。一些女大學生表示,與她們相比,父母的社會閱歷更豐富,基于對自己子女的了解,往往能提供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
3 家庭分工凸顯自我意識,出現回歸傳統趨勢
在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主意識逐漸凸顯。62.93%的女大學生選擇“男女平等分工,共同分擔家庭支出、共同操持家務”,更有1.72%的女生表現出較強的女權主義,“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成為她們的追求。社會轉型使女性地位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日漸增強。她們追求男女平等,表現出“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度,希望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話語權,甚至是主導權。其中的一大表現是女大學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事業,在家庭和事業中多選擇以事業為重。近七成女大學生表示不會為家庭或孩子放棄事業。夫妻各自忙于事業,缺乏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婚姻的破裂。
然而,女大學生婚姻觀仍出現明顯的回歸傳統趨勢,與凸顯的自我意識相矛盾。35.34%的女大學生依然推崇傳統價值觀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與往年相比有所增加。這可能與女大學生就業難、晉升難有關。社會、工作上的不如意使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重新接受傳統的“相夫教子”觀念,她們希望做一個“賢妻良母”,在家庭生活中證明自己的價值。婚姻中的男女分工和是否為家庭、孩子放棄事業的調查結果的交叉分析,鮮明地揭露了當前女大學生婚姻觀中個體本位和回歸傳統傾向的兩大極端,選擇“男主外,女主外”的女大學生大多愿意放棄事業,為家庭默默付出,而要求“男女平等分工”的女大學生基本不會放棄事業,這也是她們要求平等的一大基礎,選擇“男主內,女主外”的女大學生毫無疑問全部重視自己事業,但“女強男弱”易引起男性的自卑與不滿,影響婚姻生活和家庭幸福。
參考文獻:
[1] 范梅.當代女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思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 龍麗達.女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若干問題[J].教育評論,2011(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