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服裝教育發展歷程回顧
我國的服裝專業教育起步較晚,直至解放初期還停留在師傅帶徒弟的傳授式方法,服裝技術也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標準。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些高等藝術院校、才相繼開設了服裝設計專業,而且從專科教育發展到了本科教育。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服裝設計成了熱門專業,報考學生應接不暇,但生源大多為高中生,對專業實踐及市場形勢一無所知。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服裝教育的專家、學者看到了專業教育模式的問題,也做了一些調整與修改,加大了實踐課程的比例,但對于關鍵的實踐教學環節,仍缺乏足夠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認識,所以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也只能是東施效顰,照本宣科,更談不上培養的專業人才能滿足今天的服裝企業中各種技能性、創造性的崗位。
二、國內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情況下,我國繼續堅持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較快增長,服裝總體產量還將有一定的增長幅度,服裝行業朝多元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明顯。
服裝行業是競爭的行業,它需要靈活的機制。所以企業所有制形式,也不斷向民營經濟轉變,以符合多品種小規模的行業特點。從省內外情況看,將會有更多的中、小規模的企業和加工貿易工廠出現。另外服裝行業會進一步加強對信息工程和高科技的應用,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世界經濟貿易一體化的背景下,服裝行業作為傳統產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借助新信息、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來提高競爭能力。
三、服裝教育要與服裝行業發展緊密結合
這些年服裝院校為服裝行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但行業內卻貶斥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毫無用處”“紙上談兵”,教育與行業需求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所以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師素質等方面內容,還應注重與企業、商家聯手建立合作關系。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積極引進具有較高學歷的人員,從青年教師中選拔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采取定向委培的方式,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并為其出國進修或深造提供方便。結合學校情況送專業教師到國外學習和考察,以加快學術帶頭人的培養。專業教師每年需下廠鍛煉一次,以熟悉和掌握工廠的生產實際情況。聘請活躍在時裝行業第一線的著名設計師、高層管理人員到學院給學生授課、開設講座和研討會,將產業中的能工巧匠及設計師聘為培訓教師,讓學生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技術。
2.形成有特色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對技術性、知識性灌輸得比較多,而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較少,導致學生在學習上面的依賴性。其實專門的服裝理論并不多,服裝技術也并不高深,對于大學生來說,沒有必要手把手去教,而在于在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以后,學會如何巧妙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減少理論教學的時間,讓學生多接觸實際,了解企業是如何將這些最基本而又簡單的知識在實踐中變化出千萬種新的創意來。
3.課程的合理設置和安排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不僅要緊跟服裝行業發展的新動向,還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要提高實踐課所占的比例;要打破不同專業間的界線,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課程安排方面,教師要研究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心理特點,合理安排課程,要把專業選修課、實踐課滲透到專業基礎課、理論課當中,這樣才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另外,學校還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并及時調整課程設置。
4.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高等服裝院校與產業界聯合開發各種合作項目,合作項目包括研究計劃、由產業界出資的研究項目、產業教育計劃、學生的實習體系等等。
5.重視實踐環節
高等服裝院校通過產業界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服裝工業的機會,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市場,立足于市場需求的研究,把市場和企業作為第二課堂。實際上學生到企業也是一種全面的鍛煉。通過在企業的實習,學生基本上對自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也會重新思考設計創新與品牌風格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只有這樣的畢業生才是企業所歡迎的。
總之,中國服裝教育只有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教育理念,時刻與國際接軌,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服裝業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山東服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