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什么都可以往上書寫。模仿是人的本能,通過模仿人們學會了語言,又通過模仿學會了文字,通過模仿學會了各種生存技能。人的大腦是一個微處理器,各種有益于自己的模仿記憶都會記憶下來,當下次再用時通過分析處理、再加工重復展現。這種過程就是一種創新過程,各種技能都是經過模仿、創新,再模仿、再創新而得到的。
技工院校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動,動手能力強。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學得一技之長,這種潛意識無疑又會促使他們注重實際操作,注重模仿、創新。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的這個特點,才能因材施教。
一、學生在模仿、創新中掌握技能
下面以電力拖動與技能訓練中自鎖正轉控制線路的安裝課題為例,介紹學生模仿、創新掌握技能的過程。圖1為自鎖正轉控制線路原理圖,圖2為教師上課前首件制作的安裝樣盤。
上課后,先展示教師首件制作的樣盤,簡要介紹其用途,并說明車床就是這個電路控制的。只要學會了這個電路就能檢修車床電氣故障,給學生留下懸念,接著就可以通電試車運行。連接好三相電源及電動機(電動機選用Y112M-4,4kW、380V、△形接法),按下綠色按鈕,電動機啟動運轉,按下紅色按鈕,電動機停止運轉。讓學生逐個操作試驗,體驗只要輕輕一按電動機就旋轉帶來的震撼。震撼之余,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就會在腦中形成,原理是什么?這幾個元件又是什么?它們又有什么用途?車床的工作這個電路能控制嗎?怎樣控制的?這樣學生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學習興趣就有了。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制作的沖動、安裝的激情瞬時高漲。教師此時發給學生元器件、導線,讓學生去模仿安裝。不用教師講解,不用教師多操心,學生比葫蘆畫瓢非常自覺地進行安裝。有的學生埋頭苦干,一根線一根線地模仿;有的學生手上模仿著嘴里問著:“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接線?”教師可引導學生看教材中的動作原理,有的學生問:“老師這幾個東西叫什么名字?”教師可引導學生查看教材中接觸器、熔斷器、熱繼電器、按鈕、組合開關的結構原理及用途。
學生安裝完成后,非常有成就感地等待教師的評判,教師一番測量后,當聽到“安裝正確可以通電試車”時,學生特高興,因為這是他們上學以來干的最有興趣的一件事。他們在基礎教育中經歷了太多失敗,每一次的體驗都是失敗,成功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成功的體驗將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待通電成功后,看學生的表情,很亢奮、很得意,有的竟然跳了起來,大聲說:“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二、試車時,教師可適當點撥動作原理
啟動運轉:按下啟動按鈕→接觸器線圈得電動作→接觸器主觸頭接通→電動機啟動運轉。
停止:按下停止按鈕→接觸器線圈失電恢復常態→接觸器主觸頭斷開→電動機失電停轉。
再次點撥學生,提取動作原理關鍵詞,得到“8字”動作原理敘述法,即按鈕→線圈→觸頭→電機。
經過一定時間的模仿后,要求學生課后結合原理圖手工繪制控制線路安裝圖(元件分布圖如圖3)。這種圖形的產生是經過模仿在大腦中形成記憶,然后提取記憶、加工整理、歸納總結而獲得的創造性成果。
檢驗學生是否具備了安裝技能,可拿走樣盤讓學生對照原理圖進行安裝。在安裝過程中,學生經過了模仿過程,創造性地運用模仿記憶,按照美觀勻稱、橫平豎直的要求設計加工出自己滿意的作品。這個過程是個創新過程,也是學生技能的形成過程。
(作者單位:南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