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中職學生雖然智商正常,有的甚至很聰明,但是在中學階段學習基礎較差,成績不理想,自我約束能力差,以致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指責和埋怨,成為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因此,職業學校學生在學習中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問題。一是缺乏學習自信心,沒有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二是學習動機不明。不少學生對學習認知的內驅力不足,對學習提不起內心的興趣,學習的實用化傾向十分明顯,認為上理論課沒用,學理論知識浪費時間,不如不學,從而出現學習上“急功近利”和“短平快”現象。三是學習焦慮現象普遍。不少學生內心不愿讀書,但又不得不讀,因為家長逼著讀,所以在學校只是應付老師,而對學習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存在嚴重的恐懼心理,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和行為。為此,中職教師不但要遵循教育工作的要求和規律,而且還要深入了解此階段中職學生特殊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學生學習狀況研究教學方法的一些嘗試。
一、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教學中,教師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心,充分啟發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功能,增強其自身的能動性。教過工程力學的教師都知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很難,主要原因是這門課程需要計算,而學生最頭疼的就是計算。在講受力分析部分時,學生覺得還能接受,作業也做得不錯,但從課本第二章起就有計算內容,很多學生開始就放棄,有的甚至連課也不聽。此時提振學生的學習信心非常關鍵,若還使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不論你講得多么精彩都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因此筆者設計了一種教學方法,利用學生在初中已學過的力矩計算知識,在講合力矩定理時,采取以下例題的教學方法。如圖1所示:已知F1=F2=100N,AB=BC=100mm,要求學生算出F1、F2對A點的力矩。
學生很快就算出MA(F1)=MA(F2)=10N?m。學生完成這一步后,教師再要求學生算出圖2中F力A點的矩:AB=BC=100mm,F=100N,請一學生把AC相連,并提示AC與F的作用線的位置關系。學生很快發現AC即F的力臂,所以MA(F)=F?AC=0.1=20N?m。學生完成此計算后,教師提示F與F1、F2的關系。很多學生其實在教師畫出圖2后已經發現F是F1、F2的合力。由以上計算可見MA(F)=MA(F1)+MA(F2)。此時由學生得出合力矩定理——平面匯交力系的合力對平面內任意點之力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對同一點力矩的代數和。
實踐證明,參與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相當自信、活躍,教學效果相當好。在教學中遇到學生有一定基礎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均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
二、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知識
有些理論課程,如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與實際聯系是相當密切的,如果教師只在教室里用掛圖講解,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即使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還是覺得一頭霧水,畢竟教材中講的設備離現實生活太遠,沒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是無法理解掌握的。因此這樣的課程,需要讓學生觀看每一種加工方法的實際加工過程,最好能動手操作。所以在講授這門課程時,教師一般會安排2/3的課時讓學生在校實訓場地參觀學習實際操作。學校沒有的設備,教師則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在授課中教師不一定按教材的順序,而是要根據操作、參觀項目安排教學內容,并要求學生事先預習有關內容。若能在校內實訓場地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師預先與實訓老師聯系,溝通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由實訓教師把教學內容結合到參觀學習中。在實訓現場,學生2~3人一組分配在每臺實訓設備的工位,由現場實訓的學生及實訓教師逐一指點。若有條件,教師可以讓實訓學生手把手地指導參觀學習的學生操作,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高興趣,而且因為有了很強烈的感性認識,學生很容易掌握所學理論知識。此外,實訓老師還發現,給同學做實訓指導的學生也能更好地掌握實訓內容。這樣一來雖然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很多專業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學生都沒有感性認識,如機械基礎的機械傳動、常用機構等課程很難讓學生感興趣,教師也很難講得讓學生明白,這樣的課程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教室,讓學生到現場去看、去感受所涉及的實際內容。
三、利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語言
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語言很重要,有時還需要加上生動的表演。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教師要想吸引學生就必須做到講解生動、形象,有時甚至要讓學生來“表演”,如在機械基礎課的差動螺旋傳動位移計算式L=n(Sa±Sb)的講解時,筆者與學生進行以下對話。
教師:假如,我坐在汽車上不動,汽車往前開了2米后停下。我的位置相對原位距離有多遠?(以公路為參照物)。
學生:2米。
教師:假如車向前開了2米的同時,我在車上往前走了0.5米,這時車停下來。我的位置離原位有多遠?
學生:2.5米。
教師:假如車往前開了2米的同時,我在車上向后走了0.5米,車停下。我的位置離原位有多遠?
學生:1.5米。
教師:若車往前開了2米的同時,我在車上向前走了2.1米,車停下。我的位置離原位多遠?向前偏還是向后偏?
學生:向前偏了0.1米。
教師:若我是向后走了2.1米,情況又如何?
學生:向后偏0.1米。
接著畫出圖3分析:
L=n(Sa±Sb)式中,取“+”“-”。
計算的原因及計算結果為“+”或“-”,表示活動螺母的位移大小及方向。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有時學生對活動螺母的位移方向與螺稈相同還是相反,還是很難理解,筆者就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臺下教師畫出兩排平行的格子,兩排格子的間隔一樣,然后讓兩個學生手拉著手按格子間隔跨步,讓代表活動螺母的學生與代表螺桿的學生分別按Sa與Sb各走一次。在走的過程中,其他同學在旁邊就可以看出活動螺母的位移方向與螺稈相同還是相反的關系了。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是筆者在多年的專業基礎課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狀況的變化,逐漸改善、總結出來的,教學效果較好。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式,改變教育觀念,改變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較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廣西石化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