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車工實訓中,多采用老師教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零件工藝、加工步驟的講解以及機床示范操作,讓學生觀摩,最后學生通過大量的訓練,來提高自己保證零件尺寸精度的能力。但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工藝分析能力較差,積極性會隨著訓練的增加而降低。
采用項目教學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自己通過老師的引導和同學之間的協作學習新知識。這樣,學生既能鍛煉自己的自學能力,又能提高合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強了與學生的交流,了解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了因材施教。
一、項目的設計與確立
項目教學法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設計出合適的工作任務。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項目活動是否符合安全文明生產的要求;項目活動能否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項目活動如何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的自主學習;此項目能否讓學生感興趣;如何讓學生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學習;項目是否貼近生產實際。
在《車工工藝與技能訓練》教材中,在學完三角螺紋和臺階軸加工后,筆者根據某紡織機器的一根螺紋軸的圖樣,設計了螺紋軸加工訓練項目,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要求如下:符合安全文明生產的要求;合理的車刀選用及車刀的刃磨;采用正確、合理的裝夾方式;控制好零件加工的精度。由于該零件是實際生產中紡機的零件,并且有實物,因此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都希望自己能正確加工出零件來。實踐表明,該項目確實能增強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能訓練學生對尺寸精度、表面質量、形狀和位置誤差等的綜合控制能力。
二、學生分組、制定計劃
教師先讓學生自由組合,確定組長,然后教師再進行微調。每個組一般以2~3人為宜,將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與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組合在一起,這樣便于優生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幫助,同時能保證及時完成任務。小組成立后,選擇要完成的項目,即立項;立項后,在組長的組織下,制定小組項目工作計劃,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序、各小組成員在小組中的任務分工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形式;制定工作計劃后,由教師檢查、認可,按照已確立的工作步驟開展工作。
三、學生自主學習、討論
各個小組對完成項目所需要的理論知識進行討論、學習。首先,學生對零件工藝結構進行分析,選擇加工方法、切削量、裝夾方式等。每個學生制定的加工方案各有不同,小組可以通過討論來選擇一個最優的加工方案。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討論情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進行引導、解決。
四、項目的實施
學生的加工方案編寫完成之后,就是車床操作——將圖紙的內容變成可見的產品。為此,學生需要推選出本組的一位代表帶頭操作,其他學生在一旁觀摩。
車工是個非常特殊的工種,工作中面對的都是高速旋轉的機件,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在零件加工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有教師在一旁指導。對于毛坯的裝夾、車刀的選擇與安裝等內容,教師都要及時提醒,并對學生的進度了如指掌,以避免發生報廢或其他安全事故。
五、項目的完成、評估
這個階段是整個項目活動的總結,是知識的升華。對結果的檢查與評估,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小組中第一位同學完成加工之后,首先由小組成員對零件精度進行自檢,并記錄結果;再由教師對零件精度進行檢驗,比較結果是否一致,同時組織該小組的成員對工件作出評價,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方法;最后,由指導老師對該零件進行系統點評。接著再由各小組的第二位同學上機床操作。因為有了前面同學的加工經驗,這一次進行加工的學生更有把握,這時候團隊意識便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約束著小組成員認真完成操作。教師盡可以當一名旁觀者,若仍有錯誤,教師再出面指導,然后再鑒定、再加工,直到每一名同學都可以加工出合格的零件為止。
六、項目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項目的選擇要適當
選擇課題項目,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復雜,能涵蓋學習領域的全部或絕大部分教學目標規定的內容,同時也要貼近生產實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對教師的要求
項目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必須具備完成一個項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以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
總之,項目教學法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發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全面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種能適應當前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