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經典啟蒙文《出則悌》中說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是古代的名賢教給孩子與他人的相處之道,教育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悌”——善兄弟也。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而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眾多,有“兄弟姐妹”者少得可憐,我們怎樣讓孩子學會“悌”呢?
要讓孩子們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真誠和無私,不僅要有“悌”兄弟之心,而且更要學會“悌”他人之行。“悌”是始于尊重他人的一種高貴美德,而培養這種美德則猶如種植玫瑰,需要細心的栽培和愛心的滋潤,尤其需要 ——父母的言傳身教。
【美文展示】
親親那個姐姐
□吳 銘
這件事情發生在澳大利亞一個島上的度假村,那時我在那里擔任翻譯。
有一天,我在大廳里,突然看見一個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在安慰一個大約4歲的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筋疲力盡。問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那天小孩特別多,這個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在兒童的網球課結束后,少算一個,將這個小孩留在了網球場。
等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那個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待在偏遠的網球場,受到了驚嚇,哭得十分傷心。
不久小孩的媽媽來了,看見了自己哭得慘兮兮的孩子。
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怎么做?是痛罵那個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議,或是很生氣地將小孩帶離,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都不是!
我親眼看見那個媽媽,蹲下來安慰自己4歲的小孩,并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并且十分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個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當時我看見那個4歲的小孩踮起腳尖,親了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并且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
(選自《讀者》2005年第5期)
閱讀感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為人處世的榜樣。若是這位媽媽痛罵那個工作人員,也許孩子就學會了咄咄逼人和得理不饒人的狹隘;若是她嚴辭抗議,也許孩子就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所謂的自我保護;若是她生氣地將小孩帶回,再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也許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會對類似所有的俱樂部活動產生深深的恐懼,甚至得上自閉癥。“言語忍 忿自泯”,這個“忍”字,要包含著多少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忍”得住!所以只有愛才能教會愛、傳遞愛,才能傳承尊重、體貼和寬容的美德。也許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夠遠離冷漠與麻木。不像今天有的人一樣,對街頭的老弱病殘置若罔聞,對被車輪碾壓的孩子無動于衷!“出則悌”的言傳身教,豈止孩子的父母可為?全社會都應當“悌”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