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引路】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因在《家有兒女》電視劇中扮演“劉星”而走紅的“童星”張一山于2010年6月7日參加高考,他的出現吸引了大批記者和考生家長,校門口一度變成了追星場。
7日上午7點半,張一山跟隨父親駕車來到考點外。此時,考點附近的考生寥寥無幾。
“從遠處看還不敢相信,沒想到真是你”,一位考生的母親王女士見到張一山后,激動之情難以抑制。
王女士說,自己的孩子也被安排在該考點,事先并不知該考場有明星出入。就在20分鐘前,多名手持本子的女孩子出現在考場外圍。見此場景,王女士還專門教導自己的孩子“現在的粉絲追明星都追到考場來了,太不像話了”。
然而,當看到該明星是《家有兒女》中的張一山時,從不追星的王女士也不禁興奮起來,迅速從挎包里掏出紙筆,快步上前向其索要簽名。
隨后,眾多粉絲將偶像圍住,張一山當即熱情地與影迷合影,對影迷們的要求“百依百順”。
直至上午8點,當聽到考點傳來廣播提醒“請考生進入考場”,張曉武隨即走上前幫兒子撥開“粉絲人墻”,護送兒子進入考場。
請以“追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文體自選,題目自擬,寫出你的真實想法,不少于600字。
【按圖索驥】
有一陣子,很多少男少女對那些所謂的“星”趨之若鶩,個個爭相以談“星”為榮。一時間,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星”光四溢,“粉絲”數以億計,一些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對此,我們中學生應怎么看待?同學們可以先簡要說明一下中學生盲目“追星”的現象;接著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僅為了歌星、影星迷人的外表去“追星”是低層次的追求;然后從正面論述正確“追星”終生受益,最后提出希望。此外,同學們可以把“追星”的范圍擴大到追勞模英雄、科技明星等,從正面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追星”觀,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寫作時,觀點要辯證,切忌偏激行文;角度要新穎,切口要小,不要泛泛而談。
【佳作展示一】
我對追星說“不”
□吳明文
當今世界,歌星、影星、體壇明星,星光滿天;兩棲明星、三棲明星,星羅棋布。人們追星、捧星,瘋狂至極,爭相了解明星們的基本情況:愛好、喜歡的顏色、愛好的運動、畢業的學校、演繹的作品等。明星每到一個地方,追星族們都要在寒風中苦等幾個小時,只為一睹明星風采。什么歌友見面會,追星族們提的問題烏七八糟;更有甚者,有些狂熱的追星族強吻明星,討人厭惡……我想說,追星族,你到底怎么了?
新聞媒體對于明星成就的炒作,我們無可厚非,大眾的追捧本來就是明星們賴以生存的沃壤。只是,作為追星族,恐怕也沒有必要如此死賴活賴地去追星吧?
明星者,何許人也?在我看來,無非就是一些自身有唱歌跳舞等方面的天賦,經過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他們也屬于在某方面成功了的人士,能給大眾以感官刺激的專業工作者。錢鐘書先生說得好,“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還不錯,何必要去看那只下蛋的母雞呢?”其實,明星們也就是專門“下蛋”供我們欣賞的“母雞”,我們只需專心欣賞“雞蛋”就夠了,沒有必要再去愛屋及烏。
追星、崇拜明星,實質上是給自己找一個精神寄托與安慰。許多明星都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經過自己的全力打拼,闖出了一片天空,由最初的名不見經傳到聞名全國,甚至全球,像李小龍、成龍等。我覺得,了解明星的苦難經歷,把他們當作名人傳記來了解,從中汲取創業的艱難、堅持的可貴等人生經驗,是受益匪淺的。但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他們的基本情況,甚至愛好特長、喜歡的顏色等方面,那就是舍本逐末了。我敢這樣講:也許追星族當中的有些人對自己父母親人的了解程度,都沒有對明星的了解那么深呢。
中學生,是追星的主力軍,他們的一些行為很讓人擔心:上課時聽MP3里歌星的歌曲,下課大談明星最近的動向,其中不乏緋聞八卦。明星的一句話、一個動作讓他們長時間引用學習,簡直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了。家中明星專輯成堆,身上穿著與明星號碼相同的球服,甚至發型也要一致,這不是敬若神明是什么?而學習上卻在敷衍,老師的辛勞,父母的血汗,遠遠沒有像明星那樣被放在心上。
現實是殘酷的,學習是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明星,不過是在我們緊張之時尋求的一點輕松而已。在我們碰到難題、中考、高考的時候,他們是無能為力的,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唱片好不好賣,今天這場活動少了五十萬出場費不干,球隊如何才能贏得比賽,結束后到哪里消遣娛樂才能避開那些煩人的“粉絲”……
所以,我要高聲說:“追星?不!”
點評:作者用辯證的思維對明星和追星族進行了評說,“其實,明星們也就是專門‘下蛋’供我們欣賞的‘母雞’”這個比喻獨特而形象,并且一語中的,這樣獨到的見解真是難能可貴。文章論點旗幟鮮明,論據充分,引用恰到好處,對青少年具有很好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佳作展示二】
我看超女現象
□孫 皓
“超女”比賽與其說是一場選手們歌喉與人氣的比拼賽,不如說是其背后的商業競爭賽。如果企業能借助“超女”的名號打出牌子,必會銷量大增。商家為“超女”擴大了社會影響力,“超女”又憑其廣泛的影響為商家提高了知名度和銷售額,這是一個互惠互贏的局面。于是,兩方聯合,便有了“超女”在全國如火如荼、一波接一波的高潮。
“超女”是一個歌唱比賽的名稱,但是歌喉比起人氣來卻要退居其次。在“超女”火暴的舞臺上,誰能吸引大家,贏得更多的矚目與歡呼,誰就是冠軍。“超級女聲”的名號下,已難副其“超級實力”之實了。
我不否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流行,南北朝時樂府民歌流行,《西洲曲》從江南一直唱到江北;北宋時有水井處皆詠柳詞;至清代,納蘭性德年少才高,以詞稱世,家家爭唱其詞;現在,人人都在唱“超女”們的歌曲,可是她們的歌曲里又有幾分文化和藝術價值呢?
這是一個文化沒落的時代,“超女”們不懂《西洲曲》,不知道什么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她們只會用探戈和拉丁的節奏舞著“我要和你結婚”。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腰包鼓起來了。可是文化卻像開玩笑一樣在社會爬坡向前進時一個勁兒往下滑。人們的錢多了,自然要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過去士大夫們追求博覽群書的文化修養,現代的人們可不這么做,由于社會整體的精神文化素質或者某一群體的精神文化素質未達到一個高的水平,在這個追求平等的社會里,高喊“平民也能登上舞臺”的口號,超女比賽便應運而生。這是人們在物質財富充足之后,追求屬于某一群體文化利益的產物。
那么為什么人們在追求文化利益的過程中,不去詠柳詞,不去讀納蘭性德,偏偏要用“超女”比賽這種形式呢?這就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
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水平取決于物質文明發展水平,反過來又影響著物質文明的發展。現在已不是過去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哪個階層有能力,哪個階層的需求便在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中唱主角。“超女”以其參加主體的廣泛性而受關注,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下到四、五歲的幼女,都以其文化利益得到維護而大力支持“超女”比賽,于是“超女”比賽便年年在全國搞得沸沸揚揚。
我們究竟該為高雅文化沒落感到悲哀還是該為平民文化上升感到欣喜?平民文化利益的追求加上商業利潤的追求,便使“超女”之風一刮而不可息。“超女”比賽是好是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提高全社會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質,才是“超女”比賽發揮其積極作用的根本土壤。
點評: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知識面也很廣,歷史人物、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全文內容充實,思想深刻,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很大的社會指導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對“超女”現象有很強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一針見血地指出“平民文化利益的追求加上商業利潤的追求,便使‘超女’之風一刮而不可息。”“提高全社會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質,才是‘超女’發揮其積極作用的根本土壤。”這一見解真可謂醒世之言。
【延伸文題】
中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學業為重,積極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請以“理想”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