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勸學故事,它圍繞一個“勸”字,以簡練生動的文筆,塑造了勸學者孫權和被勸者呂蒙的形象,這兩個人物各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來做簡要分析。
首先來看孫權,他對呂蒙說:“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這句話語氣堅決果斷,讓人不難想象出孫權說話時神態的鄭重嚴肅,表現了他作為君主對大將呂蒙的嚴格要求;同時這句話又充滿關心,表明他期望呂蒙能勝大任。呂蒙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孫權信賴,但是孫權并沒有因此放松了對呂蒙的要求,可見他的英明。那為什么孫權要勸呂蒙學習呢?因為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是十分了解自己的這位愛將的,清楚部下的優缺點,這表現了他的知人善任,能一分為二地全面了解和評價部下。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對部下既關心愛護又嚴格要求的君主形象。
當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來推脫時,孫權并沒有因為自己作為君主受了頂撞而大發雷霆、以權壓人,而是十分講究勸誡的藝術,先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這句話,表明了他對呂蒙讀書的要求,準確把握了一個“度”,是一個讓呂蒙努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度”,這樣才能讓被勸者更容易接受。如果讓一個整日忙于帶兵打仗的大將去讀書成為學者,那肯定讓被勸者無法接受。然后,孫權又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他親身的經歷一定會對呂蒙起到很好的說服教育和示范帶動作用。這樣,一個不以權壓人、循循善誘的英明君主形象就躍然于紙上。
再來看呂蒙,在孫權剛開始勸學時,先以“軍中多務”來推脫,可見他當時確實不愛讀書。但當孫權以親身經歷說明了讀書的好處時,他的轉變也是巨大的。雖然文中只簡單交代“蒙乃始就學”,但聯系后文他的巨大變化我們就可以想到,他誠心誠意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接受了孫權的勸告,并且馬上落實到行動上,可見他有知錯就改的良好品格。
那么他改的程度如何呢?文章用魯肅的“大驚”,從側面交代了呂蒙變化之大。“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句話表明呂蒙的變化簡直是判若兩人,反映出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透過字面,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呂蒙在忙碌的戎馬生涯中,在軍營帳篷中擠時間挑燈夜讀的情景。不經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呂蒙讀書的認真勤奮就不言而喻了。另外,文章用呂蒙自己的話也進一步表現了他因“學”發生的巨大變化,“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半開玩笑、半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的話,從正面進一步突出了他學習的勤奮和進步之大。這樣文章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能夠正確對待勸誡、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知錯就改的勤奮求學者的形象。
學習本文時,細細品味人物的形象特點,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講的事理,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