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應時時注意自己學習行為的特點,以獲得提升學習效率的機會。懂得自我激發學習興趣,并善于自我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懂得嘗試各種學習的新方法來改善學習效果,最后達到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目的。下面介紹三種學習方式,它們是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
一、探究式學習。所謂探究,就是運用知識和技術手段,去發現真理,解決問題。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信息猛增的時代,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同學們的頭腦很可能成為一個不堪重負的“容器”。主動探究,一方面能減輕學習壓力,另一方面能高效地掌握知識,同時也可以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同學們應該重視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提高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同學們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以下幾種學習策略:
1.有疑必究。探究學習的問題從何而來?其實這些問題就在同學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平時多加留意,大膽質疑,就能找到探究的問題。這就需要同學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善于觀察,并多加思考,這也是做學問的一種基本要求。
2.刨根問底。遇到問題,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了疑問,就去探究,這個問題解決了,繼續另一個疑問,然后再探究,再解決。這樣多輪循環下來,就能給探究式學習提供強勁的動力了,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同學們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要有創造性思維。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與困難作斗爭的過程。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攔路虎”,同學們完全可以另辟蹊徑,從多種角度看問題,從多種途徑尋找答案,以便跨過障礙,順利解決問題。
二、自主式學習。提到自主式學習,很多人都會把它和自學聯系起來。其實,自主學習并不等于自學。自學是不依靠別人的幫助,自己一個人利用相關資源進行學習。在自主學習狀態下,學習的壓力產生于內在需要的沖動,即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責任感的驅動,而不是外在的壓迫或急功近利的行為。自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分數和通過考試,而是為了獲取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所以說自學稱不上自主式學習。自主式學習也并不意味著孤立地學習。個體的學習活動貫串在學生與教師、同伴,乃至與學校之外的家庭、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之中,其深遠影響在于促進個體適應未來的學習化社會,學會在學習化社會中自主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與人交往合作、實現自我的能力。
三、合作式學習。顧名思義,合作式學習強調團隊的合作,通過大家的合作,貢獻大家的力量,從而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如學《鴻門宴》的時候,組成一個表演興趣小組,組內的同學分別扮演劉邦、項羽、張良、范增、項莊、樊噲等角色,去重現當時緊張激烈的斗爭場面,這樣就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特點,對故事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后,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后,我們就會擁有兩種思想。”的確,合作式學習小組的同學,一般都會有不同的優點,也會有不同的缺點,同學們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這些在知識和學習經驗上的交流和分享會給同學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不但能夠使每個人提高學習效率,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還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友誼。
有合作當然也會有競爭,這是合作式學習的另一個好處。都說棋逢對手進步快,那種小組中的健康競爭會有力地推動同學們的學習——當他領先你時,希望你來追趕;當你領先他時,他也不甘落后。這樣你追我趕,大家就會共同進步。
所以,同學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當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策略。這對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