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再一次去感受母愛的力量吧。
文章開頭,作者寫了一些自己的童年記憶,并將自己作為“先生”的心理活動描寫出來,讓讀者頗覺有趣與熟悉。有時雖然大人們總覺得孩子們小,愛開他們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卻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寫自己小時候的童年趣事則是為了給下文母親的出場作鋪墊。
母親對“我”的管教,不僅是嚴格的,也是慈愛的。
“每天天剛亮?xí)r,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10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xué)堂門”一段,體現(xiàn)了母親對“我”的嚴厲。從這里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嚴格與母親生活的艱難有關(guān),而作者從來都不知道母親什么時候醒來,坐在床前多久了,可見母親雖然仁慈溫和、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婦更加艱難。因此,兒子就是她的精神與生活的寄托,更是未來的希望。母親對作者的管束最嚴,“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xùn)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回家再關(guān)上門好好地教育兒子,這給“我”留足了尊嚴與臉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長一樣喜歡在外面教訓(xùn)孩子,給別人看給別人聽,以示自己管教得嚴格。
母親雖然對“我”嚴格,可是在她心里卻包容著對“我”千千萬萬的疼愛。有一次“我”害了眼翳病,母親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她便真的用舌頭舔“我”的病眼。在當時她根本就沒有考慮后果,也沒有擔(dān)心病菌會不會傳染給自己。作為當家的后母在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的時候,總是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臉色,都不曾與他們臉紅、吵嘴、鬧氣,只是再也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悲泣,讓矛盾暫時地和緩下來。因為作者從心底里同情與心疼母親,所以他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是的,打和罵還只是軀體上的疼痛,可是糾結(jié)在心里的難受是會讓人發(fā)瘋的。
雖然,母親待人是最仁慈最溫和的,但是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絕對不允許的。譬如那次五叔對母親的污蔑,“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zhì)問他她給了某人什么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從這里可以看出母親的剛氣與對名節(jié)的忠貞。
從這些作者對母親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母親的愛是多么的深沉與難忘。作者還說:“如果我學(xué)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xué)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從這便可知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與分量。
愛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缺失了愛,那么他的人生就會有無限的遺憾。胡適對母親的愛滿溢于全文,這是每一位讀者讀后《母親的愛》的最大感受。本文筆調(diào)平實,并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與歌功頌德之詞,但是正是因為它的平實,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