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的發展與壯大,如同一個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必須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就職業學校而言,其產品就是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而職業學校的發展、壯大,僅靠增加學生數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的有用人才。職業學校必須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具體說,就是要求職業技術學校為社會培養和提供能夠直接上崗工作的勞動者。目前,這種“直接上崗工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很多畢業生畢業后無法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自身業務素質和實踐能力太差,用人單位對這些畢業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信心,導致企業形象受損,并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必須進行教學課程改革,財會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國家的教育形勢要求職業學校改革和組建新的財會課程體系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精神,明確職業學校財經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重點,就是“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財會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上。現行的財會專業所使用的《企業會計》教材,內容規范嚴謹、系統性強,基本適應了我國應試教育中教師的“教”和學生 “學”的需求,但也存在如下弊端:
1.課程內容過于拘謹,難以適應企業日益變化的需求
例如,某個企業在為職工代繳養老保險金業務的過程中,單位上繳部分自不必說,個人繳納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大概有以下幾種做法:直接把個人應該繳納的部分以現金的形式交給單位代繳;單位從職工工資中代為扣繳;單位預先墊付,再向個人收繳;單位預先墊付,再從職工工資代為扣繳。每一種代上繳養老保險的方式,所編制的記賬憑證都有所不同。但是,在教科書上,只是簡略闡述單位在上繳養老保險金這一業務時,借記“管理費用”,貸記“銀行存款”,而對實際工作中單位代繳養老保險金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形式和其做法沒有說明,也沒有相應的會計實務。學生無法了解這一業務變化的情況,很難適應當前企業的新業務需求。
2.過于重視理論傳授,忽略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例如,原始憑證,是會計工作最初始的記錄。如何根據原始憑證記載一項經濟業務,書本上只是針對一項經濟業務向學生進行闡述。例如,某企業在某年某月某日購入原材料一批,價值人民幣20000元,材料驗收無誤,以銀行存款支付貨款。這項業務的會計分錄為:借記“原材料”20000元, 貸記“銀行存款”20000元。那么,實際工作中,這項業務如何根據原始票據編制記賬憑證、進而記賬呢?原始票據及材料驗收單的形式是怎樣的?在這項會計業務中,學生沒有感觀上的認知,只是依據文字來表述會計業務的格式并以此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并沒有真正理解該項業務的含義。
3.無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會計工作的第一項內容就是建賬。如何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學會根據資產、負債、成本、損益等類別設置會計科目來設立單位的會計賬簿并熟練地記賬,不僅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也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檢驗。目前的會計教學,沒有把實際會計工作需要作為一個課程來設置,還是“學科化”教學,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從而導致財會專業的絕大多數畢業生學無實用,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隨著國際職業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引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科化”教育所引起的諸多問題,也逐步為人們所認識。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在職業教育中提出了“非學科化”教育,其根源就在于科技發展所呈現的學科交叉、技術融合的新態勢。因此,突破傳統的“學科化”課程設置的束縛,改造和組建新的課程體系結構,勢在必行。
二、教學課程改革是提高學生就業素質和就業率的需要
當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財會專業的中職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選擇財會專業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就業,學校教學課程的安排也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財會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從而更好地對口就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專業知識的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根據所講的內容,引進現實生活中的違紀案例,讓學生討論、判斷、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及正確做法;也可引進堅持原則,如與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的案例,從正面引導學生。在講授銷售業務時,可以列舉某單位將“現金收入”列入“應收賬款”這一業務,使學生懂得賬戶的錯記就意味著挪用公款,會引發犯罪。但是,目前的財會課程設置不能實現學生這一目的,所以必須進行教學課程改革。
三、教學課程改革是用人單位的需要
用人單位新招聘人員的條件大多都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不用進行崗前培訓,就能直接頂崗工作。尤其是財會專業的畢業生,不僅要做好賬,更要善于理財,要有市場經濟意識和財務觀念、時間價值觀念及風險收益均衡觀念。但是,職校畢業生根本達不到這一要求,從而形成了用人單位想用不敢用的現狀。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義務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引導學生確立市場經濟意識,特別是時間價值觀念和風險收益均衡觀念,并將這些觀念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例如,在講投資時,可以先引進風險收益均衡觀念,告訴學生如果企業自身面臨高風險,就必須要有高收益,否則就不能投資。同時,為了實現風險吸納效應,以提高收益、弱化風險,還要進行不同性質的投資組合,可購買股票、債券,并提供股票和債券的有關數據,讓學生獨立計算、分析,選擇最佳方案。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應用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是目前教學設置必須解決的課題。
四、教學課程改革是職業學校發展的需要
職業學校要發展,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學生就如同企業的產品,產品賣不出去就等于浪費資源,學生找不到工作,學校又談何發展?只有學生能找到工作,用人單位“要”學生,學校才能不斷地、健康地向前發展。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在組織專業課教學上要按“寬基礎,重模塊,多證書”的要求編制校本教材,打破傳統的按照“學科化”進行教材編寫的模式,圍繞每個會計工作崗位任職人員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這一中心,認真調查研究,從實踐中獲取資料,開發出與生產實際密切聯系的綜合性、案例性課程和教材。例如,專業基礎模塊教學包括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基礎模塊是學習專業模塊的基礎,開設《基礎會計》《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專業模塊是專業教學的核心,主要課程包括企業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在教學運用中,將其按照企業會計崗位重新組合,將形成下列崗位模塊課程:出納核算崗位、存貨核算崗位、成本核算崗位、固定資產核算崗位、往來款項核算崗位、資金核算崗位、費用核算崗位、銷售利潤核算崗位、稅金核算崗位、總賬報表核算崗位。通過各崗位模塊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使學生對各會計崗位核算模塊做到基本會建賬、大致能用賬、善于電算化核算,使學生形成各會計核算崗位的職業能力。學生的綜合實習教學、技能教學及其他輔助教學,都可以按照各自的教學要求并結合實踐特點,實行“模塊化”教學,從而構成職業學校財會專業課程新的教學體系。
(作者單位:吉林省樺甸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