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失業問題日益顯性化,勞動力的就業與再就業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深入探尋影響就業難的原因,找到打破就業問題瓶頸的對策至關重要。
一、影響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因素分析
1.勞動力供給持續增加但需求不足
從供給方面看,高考擴招后更多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加上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無論是勞動力資源總量還是閑置勞動力數量,都不可避免地出現絕對過剩現象。
從勞動力需求方面看,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和革新提高了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得勞動力的社會需求卻在減少。
2.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
首先,政府的相關就業政策落實不到位,政府部門在一些具體操作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援助。其次,就業服務網絡不完善,信息渠道的變化與不斷變動的勞動力市場情況相較比較滯后,供求匹配的信息渠道不夠暢通,影響了就業率的提高。再次,相關的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工作不到位。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及職業技能培訓沒有得到社會充分重視等因素的制約,職業培訓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顯現。
3.勞動力自身素質的缺陷
一是勞動力素質低。超過60%的求職者認為求職最大的困難是文化水平低,農村勞動力的這一比例高達75%。求職者的文化水平、職業技能和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就業觀念偏誤。部分求職者的擇業觀與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不相適應。他們仍然鐘情于“鐵飯碗”,認為只有國家提供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這種擇業觀念的偏誤極大地限制了就業門路;還有部分求職者對長期工較感興趣,而對臨時工作卻不大愿意承擔,這種擇業觀已成為其就業的最大障礙。
二、擴大就業渠道的途徑
1.努力開辟就業渠道,積極創造就業崗位
一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繼續拓展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領域的就業渠道,努力發展旅游業,開發社區服務業;二是鼓勵發展個體、私營、外商投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擴大就業,積極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勞動力密集型中小企業,繼續發展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在進行結構調整、重組改制和主輔分離中,利用非主業資產和閑置資產,通過多種方式安置待業人員;四是鼓勵待業人員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就業。
2.落實各項政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
一是稅費減免政策。稅務、工商等部門要進一步落實好中央、國務院促進就業的政策精神,對自謀職業及服務型企業吸納失業人員的,該減的減、該免的免。二是小額貸款政策。財政部門應盡快籌集資金,建立待業人員貸款擔保基金,金融部門應盡快開辦貸款業務,簡化手續,保證資金切實落到待業人員手中。三是財政補貼項目。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四是就業援助政策。由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排大齡就業困難對象;社區公益性崗位安排原屬國有企業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就業的,從再就業資金中要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3.建立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
政府要建立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提供免費職業介紹。要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功能,建立集求職登記、檔案管理、社會保障關系接續、勞動保險事務代理為一體的一站式就業服務體系。強化用工信息收集發布,切實加強勞動市場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4.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培訓,提高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
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其就業的重要手段。政府有責任加大職業培訓的投入,統籌規劃,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培訓機制。通過組織青年參加職業培訓,一方面幫助他們實現就業或再就業,發揮培訓對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培訓者能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這對緩解結構性失業也有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蕪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