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季開始,筆者所在學校經全體政治教師研究、討論,決定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增加新聞教學板塊。新聞教學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時刻關注社會形勢,適應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鍛煉學生對于新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
一、新聞教學的可行性
自從新聞教學板塊創立以后,學校政治教研組在每個學期的教學計劃當中,都規定了政治課教學的前30分鐘為新聞教學時間。因此,新聞教學板塊也被稱為“新聞30分”。每位政治教師在“新聞30分”的教學板塊中,可以學生讀報、熱點新聞討論、教師簡評新聞等形式開展新聞教學。新聞教學自開展至今,已有6年時間。在這6年中,不管是初中起點的學生,還是高中起點的學生,都反饋良好。由于每個學期末的政治考查試卷的一個題目,是圍繞著學生對一學期政治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因此,這種對于新聞教學的反響,在政治考查試卷上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部分學生反映,每節課前的“新聞30分”,既鍛煉了膽量,也鍛煉了口才,同時調動了大家參與政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政治課新聞教學,可以了解其他同學對一些新聞的看法,為以后客觀分析事物打下了基礎。學校環境相對是封閉的,“新聞30分”也讓學生們可以更多地去了解校外的生活,了解時事,特別是教師布置每一個同學找新聞,讓每個同學在找新聞的時候,還會了解更多的新聞。除了以上部分學生對于新聞教學有比較高度的評價以外,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新聞教學是技校政治課程與初中、高中政治課程的最大不同點。學生在“新聞30分”把以前政治課程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新聞案例當中。因此,他們都覺得初中、高中的政治課程是學習理論的過程,而在技校就是理論知識如何靈活運用的過程。通過學生的意見反饋證明,新聞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適合職校學生的實際需求,應該在以后的政治教學中進一步推廣和延伸。
二、新聞教學的模式
對于新聞教學的模式,學校政治教研組一直沒有設定統一的教學模式,只要求政治教師在“新聞30分”的教學過程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思想受到啟發,調動課堂的氣氛,使新聞教學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可行的。經過最近一年來公開課的觀摩以及政治教研組的會議研討,學校新聞教學的模式基本上歸納為以下三種:
1.學生讀新聞+教師評述
教師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新聞(如何準備,沒有具體要求),然后在課堂上用抽簽的形式,讓學生輪流走上講臺讀新聞,學生讀完新聞后,老師對該新聞進行簡單的評述;或者教師在課前按照序號讓下一節課上臺讀新聞的學生做好準備(如何準備,沒有具體要求),然后每一個輪到的同學走上講臺讀新聞,學生讀完新聞后,老師同樣就該新聞進行簡單的評述。
2.學生摘錄新聞+學生讀報并評述
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把新聞摘錄或粘貼在固定的作業本上,并附上自己對該則新聞的看法;然后,教師在課堂上用抽簽或按序號的形式,讓學生輪流走上講臺讀新聞并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做適當補充。
3.焦點新聞討論
教師在課前做好新聞搜集和分析,篩選出較為有爭議且貼近學生實際的新聞,然后在課堂上就某一則焦點新聞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和啟發,讓學生自主地分析和討論對該新聞的看法和理解。
三、新聞教學的原則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若要提高新聞教學的效果,政治教師還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運用。
初中起點的新生,由于剛接觸新環境、新的教學模式,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還需要老師的耐心引導,運用“學生讀新聞+教師評述”的模式較為合適。這樣,可以使初中起點的新生逐步掌握老師的課堂要求,并練就自身上臺讀報的膽量。
作為女生較多的班級,由于性格的差異,女生較為細心和認真,布置新聞摘錄或粘貼新聞作業可以完成得更加細致。教師多運用“學生摘錄新聞+學生讀報并評述”的模式,可以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高中起點的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有一定的高度,思維、分析、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較強,在新聞教學的過程中多融入焦點新聞討論的模式,可以更加激發學生對新聞教學的關注和熱愛。
由于學生在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個性趨向,也有不同的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新聞教學過程當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在新聞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思維分析能力,使新聞教學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四、新聞教學的內容
對于新聞教學的新聞內容方面,學校的政治教研組也一直沒有設定統一的標準。有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能夠找到新聞,認真地在講臺上讀完新聞,就等于完成了教師所布置的任務,而教師也就可以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但實際上,新聞內容的明確與否,也會影響到新聞教學的教學效果。
經過最近一年的公開課觀察和政治組的研討會的經驗總結,筆者認為,新聞教學的內容應該在學生接觸新聞教學時,就讓學生明確地知道新聞內容的方向和類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對學生尋找哪方面的新聞做出明確的指引,具體可以參考有以下要求:
1.國際國內的時事新聞
這方面的新聞,雖然與學生的實際沒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但通過學生的閱讀和講述,可以更了解當今國內外的時事情況,意義重大。這方面的新聞內容,政治教師對于初中起點的學生的要求可以了解為主、教師分析評述為輔;對于高中起點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其自主地分析和評述,教師觀點作為補充。
2.社區新聞
這方面的新聞,學生較為熱衷。因為社區新聞較為貼近群眾,讓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分析,而且可以產生更多方面的觀點和啟發。作為政治教師,可以鼓勵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閱讀和評述這方面的新聞。
3.校園新聞
這方面的新聞,學生也非常熱衷,而且產生的效果比社區新聞更加明顯,更加熱烈,尤其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校園新聞,如校園活動、就業形勢等。絕大部分學生一接觸到這些方面的新聞,就會聚精會神,進而展開熱烈爭論。
4.其他類型的新聞
如科技、體育、娛樂等,由于所涉及的知識面較為狹窄,或教育意義不強,因此,政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盡量不要查找這些方面的新聞,但如果對全社會具有相當大影響力的新聞,可以多鼓勵學生探討和分析,如“神舟7號”、“奧運會”、“艷照門”等。
除了新聞類型要明晰以外,政治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控制正面、負面新聞的數量,太多負面的新聞會讓學生的思想、情緒受到不良影響。
五、新聞教學未來的發展
對于新聞教學未來的發展,筆者認為,在教學模式方面應該有所創新。多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新聞片段、新聞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真實的新聞情況;多開展以新聞教學為專題的學生活動,如新聞剪貼報比賽、新聞知識競賽等;多開展以新聞教學為專題的研討會,讓學校政治教師對新聞教學的模式有更好地探索;不同類型的評述和引導必須以教師的知識面和綜合素質為前提,因此,在信息高速發展的年代,作為政治教師,更應該時刻關注時事新聞,不斷拓展思維;多發表以新聞教學為主題的論文,可以讓有經驗、有想法的教師得到更好的經驗積累和推廣。
(作者單位:清遠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