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具有明確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高職教育要為地方經濟服務。筆者所在學院地處江蘇無錫,無錫地區制造業發達,機電一體化人才需求旺盛。而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綜合應用機械制造、自動控制、傳感檢測、計算機、微電子、信號變換等技術為一體的系統工程技術,是多種技術交叉融合、快速發展的產物。因此,機電一體化專業教育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不斷滿足企業要求和緊跟機電技術進步的高素質機電復合型人才,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近幾年,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主線,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的分析,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改革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畢業生就業崗位與職業能力要求
筆者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使培養的學生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在進行了廣泛社會調研的基礎上,再邀請行業企業的實踐專家、教學專家、畢業生與本專業的教師組成專家組,經過四方專家的充分討論,確定了專業的三個主要就業崗位:機電一體化設備的運行維護;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修;自動生產線的運行維護和維修。
要使專業畢業生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必須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是從事一門或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本領,可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是職業業務范圍內的能力,而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是跨職業的“人性能力”。因此,畢業生不僅要掌握不斷發展的機電技術的專業能力,還必須具備較強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筆者學院在機電類專業一貫倡導以“一條主線,三個層面”來建設課程體系結構:以職業能力為主線;按照職業能力發展階段設置為三個層面,即掌握入門技能(新學徒)、掌握專項技能(普通技工)和掌握綜合技能(高技能人才)。
通過對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調研,由92項具體工作任務,歸納總結出了11項典型工作任務。并結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要求,重構了專業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專業緊緊抓住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著眼于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半年一期的頂崗實習為突破口,探索和實踐 “工學交替、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以校外企業“頂崗實習”和校內“教學車間”相結合,實現“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在學生的整個教育階段將“工作”和“學習”有機整合,教學安排表如表2所示。
學生入學后,作為新學徒,首先進行2周的“看企業,講專業”,使學生對專業和就業崗位有一個感性認識和初步了解,再通過2~3學期的在校學習,基本掌握本專業的定向和概括性知識,即掌握本專業的入門技能,為下企業“頂崗實習”作好必要的準備。
第3或第4學期,安排學生到對口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頂崗實習”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專項技能,提高動手能力,為使學生從新學徒轉為普通技工奠定基礎。在此期間,安排了兩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平行開課,這樣學生不僅培養了專業能力,而且在企業真實的環境中工作、學習,也培養了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進入第6學期,“畢業實踐與畢業設計”是在學生基本學完本專業課程后的最后一門學習課程,它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專業技能、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重點是綜合專業技能的應用和綜合素質的養成,使學生成為高技能人才,能順利地融入到社會和企業中去。
四、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為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中,貫徹教高[2006]16號文中“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及“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的精神,建立了校內“教學車間”和多個實訓室。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建設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提供了設置“學習情境”的條件,使學生能在校內接觸較為真實的生產環境,在“學習中工作”。
教學車間和實訓室不僅體現了“理實一體”的理念,并且對教學評價體系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教學效果評價主要是通過理論考試的成績來衡量。而在教學車間和實訓室內,融“教、學、做”為一體,學習成果的體現是實在的工作任務的完成,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工作態度、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得到了充分體現,由此而建立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合理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2.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以“共識、雙贏”為原則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群,使學生在“工作中學習”。
所謂“共識、雙贏”,是建立在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多年來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與無錫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等幾十家企業具有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為這些企業輸送合格畢業生的基礎上的。這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作為頂崗實習基地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若干工作崗位,企業還要承擔對學生教育的義務,這也是為企業自身在培養后備力量,可縮短將來畢業生上崗的培訓時間。
學生在這些企業有酬頂崗實習6個月,可直接接觸各種機電一體化系統,操作或參與安裝、調試各種機電一體化設備,對學生了解、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十分有益的。同時,學生處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了解了企業的實際,體驗了企業的文化,學會了與人相處和合作,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對畢業后的就業是很有幫助的。其中的一些企業,具有較強的人才資源和設備資源,也彌補了學院教學資源的不足。
五、理實一體化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未能跳出學科體系的范疇。不管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單項技能的訓練,學科課程體系均從片面的角度看待專業的整體性職業活動,未與完整的工作過程建立直接的聯系,這樣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不利的。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課堂與實習實訓地點的一體化,實施“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一體化,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收獲工作成果,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此,我們針對11項典型工作任務,著力開發對應的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課程。課程開發是對實際生產過程進行工作任務分析,以實際產品為載體進行課程結構分析,以實際生產要求進行課程內容分析,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在真實場景下開展生產實訓來實施課程教學。形成了教學做合一的學習模式,完成了理實一體化課程的開發。
六、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一是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發揮他們的特長,有力地提高了專業教學水平。
二是通過對中青年教師組織培訓、出國進修和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實習等多種途徑,提高了中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動手能力和應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努力把全體教師培養成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三是全面開展“青蘭工程”,通過傳幫帶,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老教師不僅要幫助青年教師站穩講臺,而且一起輔導學生的課程設計、校外實習、畢業設計等多個環節。通過一系列緊密的合作,使青年教師盡快適應高職教育,提高教學能力。
四是鼓勵廣大教師申報科研項目,通過做項目,提高教師自身能力。
五是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做到專兼并重,這樣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接觸到企業最新的技術和掌握實踐技能。
近幾年,筆者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在不斷改革和探索中前進,2010年通過了“江蘇省品牌專業”驗收,由本專業學生參加的“CCTV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多次榮獲優秀獎、最佳風格獎,并曾榮獲季軍;學生科技協會制作的“飛行訓練艙模擬器”在全省工科院校第二屆創新制作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歷年來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保持在100%,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學院招生錄取分數也連年處于高位,機電一體化專業錄取分數更是遠高于學院的平均錄取分數。專業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時代在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進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不斷地探索、改革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滿意、企業歡迎的合格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型人才。
(作者單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