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對數學課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然而目前職業高中的數學教學中,提問的效果還很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思考如何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強實踐,深刻反思,改進和提高課堂提問的方法和技巧。
一、課堂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標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獲取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設計一堂課的提問時,要緊緊抓住重點、難點,弄清楚應針對哪些問題進行提問。比如筆者在講解“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的意義是什么?”
“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分析定理的題設與結論是什么?”
“在什么情況下考慮應用這個定理?”
“使用這個定理應注意什么?”
這些提問旨在檢查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二、課堂提問應有適當的深度和廣度
一個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和欣悅的心情學習。如果教師的提問過淺,提問所含的信息量過小,不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但深度和廣度過大,問題中所包含的信息量過多,超過了學生力所能及的,也是不恰當的。比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提問:“過兩條相交直線可以作幾個平面?”學生可以毫無困難地回答。這顯然是一個信息量太小的提問。但如果改為:“過兩條直線可以作幾個平面?”學生一時不好回答,必須對兩條直線可能出現的位置關系進行分析,全面考慮“相交”“平行”“重合”“異面”這4種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答案,這種有深度和廣度、信息量也適當的提問更能調動學生思考。
三、課堂提問應注意邏輯性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的形式與規律,問題要由淺入深,邏輯性嚴密。如在“函數的概念”中,提出問題1:在初中我們是怎樣認識函數概念的?根據教材中的3個例子,提出問題2:這些例子中,是否確定了函數關系?為什么?提出問題3:如何用集合的觀點來理解函數概念?提出問題4:如何用集合的語言來闡述上面3個例子中的共同特點?提出問題5:如何用集合的觀點來表述函數的概念?提出問題6:你認為對一個函數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函數的概念,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數學課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肯定會感到乏味。如果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我愿意在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你們1000元,但在這個月內,你們必須第一天給我回扣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第三天給我回扣4分錢……即后一天回扣的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你們愿不愿意?”此問題一出立即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只有對比了“收支”,才能回答愿意與不愿?!爸А本褪且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問題。如何求出這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呢?這就需要學會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通過這個例子不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興趣,而且自然地引出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
五、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藝術性
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選擇恰當時機,采用適當的形式向學生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具體而言,有以下兩方面。
1.把握提問的時機
要結合課堂教學的進展及變化來組織提問。
學生在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受原先經驗影響無法實現知識遷移、注意力渙散的時候,即為發問的時機,發問時機應和教學需要并與教學視角吻合。例如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教材易出錯處、課堂結尾處等都可以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興趣的提問。
2.確定提問的對象
教師在確定答問對象時應遵循普遍性原則,先讓所有的學生都帶著問題去思考,等學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對“興奮型”學生可以采用“以忙制動”“以動制動”等方式,根據他們反應快、愿意表達自己看法的特點,多提問、多讓他們發表意見,讓善于思考又不愛發言的“抑郁型”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讓發言積極又常回答不全面的“活潑型”學生講清算理、分析算式,讓機靈沉著又穩重內向的“安靜型”學生說一說別人講的對不對,并加以補充等。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取得良好課堂效果的重要方面。如何優化課堂提問,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討。
(作者單位:大慶市外事服務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