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當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雙語教學在學生、師資、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障礙因素的剖析,探索和創新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雙語教學質量保障優化路徑,并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為今后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雙語教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中外合作辦學 雙語教學 教學模式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雙語教學障礙性因素分析
1.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制約雙語教學效果提高的關鍵因素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雙語教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對于雙語教學的興趣度、歡迎程度和課堂參與度并不高,實際能聽懂雙語課的學生比例較低,雙語教學目標和現實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
2.現有高校高質量的雙語教師人才緊缺,來源單一
雙語教師結構嚴重失衡,年齡結構不盡合理,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從事雙語教學(管理)的任課教師工作經歷絕大部分為2~3年左右,缺乏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但存在矛盾是紀較大的教師專業水平高,但英語水平又欠缺,青年教師英語水平可以,但專業水平亟待提高,上述矛盾也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雙語教學帶來了障礙。
3.在雙語教學中如何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雙語教材尤其是適合中外合作辦學的雙語教材嚴重缺乏,各高校自編自選教材存在教學上的隨意性和語言表達上的偏差,容易形成思維和語言表達之間的差距。
4.在雙語教學教師中英文比例的掌握上存在把“雙語教學”等同于“外語教學”現象
從教學方式和技巧上分析,在雙語教學教師中英文比例的掌握上存在把“雙語教學”等同于“外語教學”現象,沒有搞清楚雙語教學的本質。雙語教學不是英語所占比例越高越好,而是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外語基礎等因素實施雙語教學。雙語教學絕不能是非語言學科上成了外語教學的輔助課,不能簡單將雙語教學理解為“外語+專業”教學模式。
二、與大學英語教學內涵式深層次整合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雙語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內涵式整合的總體思路主要是:以思維方式的轉變為起點,系統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賦予雙語教學更多的專業內涵,融合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的界限;以專業基礎課為起點,實施學科式雙語教學。
1.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可以開設相關融合專業英語知識的銜接課程
除原有授課計劃、課程內容外,在口語、聽說、寫作和閱讀訓練中引入相關專業知識內容,加強英語學習和專業初步融合,使低年級學生加強對雙語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個階段以英語基礎學習為主。
2.按教學計劃正式在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展專業英語授課
由雙語教師講授完全專業背景下的英語學習,側重對專業詞匯、專業術語的講授和學習。然后逐步過渡到教授專業文章的閱讀和寫作訓練的培養,使學生達到用英語進行專業文章閱讀和專業英語寫作的能力。這個階段逐步過渡到雙語教學,專業和英語雙管齊下。
3.從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開展專業課雙語教學
此階段,學生已經有一定英語和專業詞匯、術語的基礎,在找個基礎上再由雙語教師講授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理解和吸收、消化能力就大有提高,雙語教學效果應該更加明顯。三個階段中,其中第一步是打基礎、激發興趣;第二步是關鍵,因為大學低年級是形成實用性英語學習觀念和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黃金時期。
三、對策和建議
1.更新教師教學思想和觀念,形成教師共同體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雙語教學具體來說雙語教師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從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從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轉變。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教學必須實行交互式的教學方式。另外一方面,加強教師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形成教師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一部分,教師們分享他們在教學和課程開發方面的成功與失敗。在這樣一種學習型的團體里面,教師們在交流中學習,共同進步,就雙語教學的一些認識達成共識,并用集體的智慧去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2.注重雙語學習過程的支持
雙語型的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但是由于學習者對不同的學習方式可能具有不同的適應程度,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學習者提供學習方法方面的支持,也就是說教學活動不僅是讓學習者掌握某些知識與技能,還包括學習者對學習方法的不斷學習和反思。這要求雙語教師掌握必要的網絡教育技術,學會網絡教學的組織策劃與方法指導。
3.加強對雙語教師的培訓
首先,學校、學院領導要高度重視雙語教師培訓工作,落實到行動中,給予強有力的經費支持才能使雙語教學真正出效果,而且要加強培訓效果的考核和監督。其次,要開展多重形式對雙語教師進行培訓,不能只靠在職培訓一種途徑。如在培訓形式上可以采取外派培訓、校本培訓、遠程教育培訓等形式相結合,時間上可以采取長、短期培訓相結合,還可以采取教師進修和學歷提高培訓等。
4.雙語課程的整合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引導和加強學生對雙語教學模式的認識
根據國外雙語教學經驗,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沉浸式、過渡式和維持母語教學方法三種。如維持母語教學方法就適合第一階段為主和第二階段為輔,即適合于學生漢語水平處于低層次的教學活動。雙語過渡式教學模式則適合學生漢語水平處于中等層次的教學活動,而沉浸式適合于教師和學生漢語水平都比較高的教學活動。三種模式各有利弊,不能完全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據學生基礎、英語水平、課程設置、開設時間等多種影響因素,合理選擇。
參考文獻:
[1]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曹東云.高校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ISD視野\\[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
\\[5\\]程勤風.高校雙語教學及其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
\\[6\\]王昕昕.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