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自信的心理素質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出,體育對自信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在認識上也越來越深入。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是教育的首要任務。眾所周知,健全人格的成長最為關鍵的應該是自信心的培養,高中階段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階段。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有效地開展自信心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
大家知道,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做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自信能促進成功。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就像汽車的前后輪是相互制約、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作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其身體素質健康與否,必然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包括其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
一、體育課對自信心的影響
1.自信心認知
從醫學角度講,中學生學習效率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以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使大腦獲氧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在此基礎上,自信心就好比神經系統的動力源,據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學生學習吃力、生活懶散,其根本原因在于神經系統功能差,缺乏自信,導致課上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了思維的正常進行。
我教的班級中甚至有些學生擔心,參加體育鍛煉會耽誤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效果。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腦消除殘存的睡眠抑制,為進入學習狀態作好準備;體育課、課外鍛煉和課間操可以使因學習而緊張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解除抑制,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情感
多年心理研究告訴我們,具備良好自信心的學生對周邊事物的判斷是陽光的,而且心境是一種較穩定、持久的增進劑。比如,同樣一件事,有自信心的同學完成后會感到愉悅、高興,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相反,消極的心境會使以往做來很有興趣的事情變得索然無味、厭倦和煩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機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自信力會在在各種運動項目中得到釋放,特別能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3.意志
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信能夠增強意志,參加體育活動,既是對身體的鍛煉,更是對意志的考驗。向困難挑戰、堅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則是體育精神的充分體現。
二、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自信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我在多年的體育教學中發現,造成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大概有如下十種因素在作怪:(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賴心理;(4)焦慮心理;(5)孤獨心理;(6)自責心理;(7)過敏心理;(8)沖動心理;(9)反感心理;(10)異性心理。
三、體育教學中培養自信心的方法
1.趣味引導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師要善于運用能激發興趣的教學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舉例時,要有時效性和時代感。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和喜愛程度及其從體育活動中獲得的愉快的情感體驗,是增強身體活動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從事的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那就很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因此,運用多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使他們愛上體育課,這對缺乏自信的學生,能夠起到較好的緩解與調節作用。
2.協作一體法。教師把學生當朋友融入進去,深入學生中,盡可能地同學生一起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創造新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充分信任體育教師,愿意跟教師進行溝通。這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群體認同法。我在教學中發現,缺乏自信的同學往往比較獨立。實踐證明,個體所以為群體所吸引,主要是群體認同、社會強化、競賽刺激及參與活動等因素。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多讓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學,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4.即時疏導法。學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師要主動與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對癥下藥。
5.競賽爭奪法。心理學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適應任務挑戰時,人的愉快就會產生。如果缺乏挑戰,就會使人產生厭倦感。相反,任務太富有挑戰性,也會導致個體焦慮,甚至產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適應挑戰性是人產生快樂并堅持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的學生,其運動能力也往往較差,教學中要注意調整形式,讓活動的形式適應不同運動能力學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慮心理的學生也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6.特殊冷卻法。當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情緒強烈動蕩時,教師必須制怒,保持常態心理,對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斷,找出正確解決矛盾的途徑。再把說服工作的重點放在平靜學生的心情上,以盡快恢復其理智,切不可在學生情緒上來時“針尖對麥芒”,使矛盾激化。
7.情感溫暖法。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教師采取尊重、理解、關懷、鼓勵和信任的態度,幫助其明辨是非,正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對曾在體育運動中有過某種挫折,內心受過不良刺激的學生,教師需要關心愛護他們。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相互關心,助人為樂的良好風氣,使他們不斷增加戰勝困難,克服挫折的信心。
8.鼓勵表揚法。對于體育后進生的微小進步,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充分利用學習成績的反饋作用去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正確對待自身不足,從而消除自卑心理。對學生提出的練習要求要適當,教學內容和形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標,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9.平衡規則法。體育教學中合理、及時運用競賽這一形式,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使用此方法時應注意平衡競爭對手,可適當改變些條件,制定特殊細則,從而有效地增強競爭意識。
10.積極誘導法。對于部分身體素質差,接受能力極慢的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使之能正確對待自己,摒棄自暴自棄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觀努力,方法得當,就能將自身的運動潛力挖掘出來。其次,對運動技術的要求可適當放寬,使得其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并引導他們在練習中揚長避短,逐步發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11.情緒感染法。有一些技術動作,盡管教師做了示范,但有的學生心里還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這一技術動作。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師除啟發、鼓勵學生的信心外,還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同學帶頭去做練習,當他們成功完成這一技術練習時,能很快消除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顧慮,增強其完成動作地自信心。
12.項目磨煉法。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教師設置一定的困難,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進行培養。
13.主動暗示法。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有關的運動心理學知識,并結合練習進行心理訓練。培養學生具有面臨某種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進行積極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的能力,從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礙。
當然,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引起的反應也不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