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情境教學針對小班幼兒不敢講、不愿講、不會講的特點,按照“要將、能講、會講”的方法逐步進行培養,讓幼兒成為語言活動中的主體,強化教學效果。
所謂的情境教學,旨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有目的性地導入或創造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環境氛圍,引發學生情緒上的體會,進而使他們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并促進其之身心發展。這種情景必須以客觀存在的形象為主體,且活潑生動的,其要義權在刺激學生心靈世界的情感需求,把他們原本對世界的幻想帶到課堂中來,如此耳聽心受,教學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針對小班幼兒的教學中,由于幼兒心志懵懂,經歷尚不豐富,但對周遭的事物環境充滿好奇,漸漸對生活有所了解,因此,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是語言教學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老師將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置于幼兒眼前,觸動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并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在情感熏陶的潛移默化中,加深對語言的學習,優化教學效果。
對于如何開展情境教學,捷克民主教育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曾說過:“知識始于感官”、“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所有事物應盡可能地放在感官之前,看得見的放在視官之前,聽得見的放到聽官之前。”當然,這僅是情境的第一個維數:“意境”,它是幼兒開展有意味學習的感知環境。情境的另一個維數則是“情感”,幼師必須曉之以情,用外在的情感觸發幼兒的學習欲望,這是小班語言活動的情感前提。
如何在小班語言活動中應用情境教學?從操作看,方法有很多,既可以直觀“還原”,也可以模擬情境,讓幼兒輕輕松松地開展語言活動;也可以借助其他經驗與技術,如通過卡通電影和投影、音像等先進技術來創造情境氛圍,還可以采取換元替代法,想方設法將滿足語言活動需要的情境創造出來。
一、直觀演示,豐富情境
語言活動必須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于還未對世界形成深刻認識的幼兒來說,單方向的語言教學往往無濟于事,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中心領神會,從外在形象的感性認知升華到內在抽象的理性領悟,才能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效率。
直觀演示法就能很好的達到這個要求,其中應用多媒體、展示實物與投影、集體實踐、繪畫美術的輔助等方法,在小班的語言教學中通常都行之有效。如在教案“小兔吃了笑哈哈”中,老師通過在電影院的每個座位上放一個字寶寶,讓小朋友按照手中的字寶寶去尋找座位,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教學無形之中增加了幼兒對語言文字的樂趣,教學也就順理成章的展開了。
我們還可以通過看木偶戲、皮影戲,在愉悅的氣氛下使幼兒對其中臺詞、歌曲產生興趣,這時,老師打開錄音機,放幾首富有活潑、愉快的音樂,并重復剛才的語言環境,慢慢指導幼兒翻書,跟隨錄音邊劃指邊朗讀。兩三遍后,由于興趣與條件反射使然,幼兒在音樂語言的帶動下也就活動起來了。
二、想象朗誦,描繪情境
所有活動都具備主客觀情境,語言活動也不例外,要想讓初生的幼兒理解這些語言內容,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大腦中去描繪這些情境。這種描繪,老師是無法替學生做的,只能在恰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它必須是幼兒自身視覺、聽覺神經的合作協同活動,對所接受的語言、文字、符號所表示的音形構成十分復合條件刺激,從而形成原則意義上對語言的整合,產生二次想象。
比如在朗誦教案“古詩:詠鵝”中,裝扮成鵝媽媽的老師與裝扮成鵝寶寶的幼兒去游泳的路上,老師可以說:“我親愛的鵝寶寶,今天的天氣真好呀,媽媽帶你們到河塘里去游泳吧!”然后伸伸脖子、整理整理羽毛,大開音樂做出劃水的動作。通過這些指引動作,不光初步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而且鵝的形象也就躍然在幼兒腦海之中了。在接下來,結合音樂圖像,通過模仿動作,就可以竹簡引導幼兒能夠感受古詩的韻律并誦讀古詩了。
這種創造語言音象復合刺激條件,并促成感官神經的協調進而感知活動的方法就是讓幼兒在想象中去讀原文。通過想象,幼兒自己的表象積蓄被調動起,并按自己的思考方式,想象出語言活動的主客觀情境;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調整,使之更清楚、更妥當。在引導幼兒想象朗讀的時候,老師尤其要注意對所授語言中關鍵詞語進行解釋、模仿等點撥式的指引,使之變成生動的、可想象的思維形象,使幼兒對這種語言活動有著更深刻的了解。
三、聯系生活,再現情境
南朝劉勰的著作《文心雕龍》中,曾提出“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觀點,意指人受外在的客觀事物的影響很容易激發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又會觸發語言表達動機,進而提高語言運用的技巧。在小班語言活動中制造富有情感的意境,有效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幼兒在的感性作用的驅動下,情感素養、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出乎意料的發展。
生活,是語言之載體。聯系生活,再現情境,就是將語言中所表現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通過老師創建的情境聯系起來,將幼兒生活世界的大門打開,加深鞏固他們的體驗,增加對語言的理解。如兒歌“我們一起過家家”中,通過對幼兒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模仿,老師可以問:“親愛的小朋友,剛才‘爸爸媽媽’的表演怎么樣啊?像不像你們的爸爸媽媽呢?為什么不像呢?”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進一步地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還能讓他們主動、大方地說出自己與爸爸媽媽的生活小故事,在理解歌曲語言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生活上的理解,一舉兩得。
四、扮演角色,身臨情境
讓幼兒站扮演角色參加語言活動,并講述自己的一些感想,也是情境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由于心理態度的轉變,幼兒不僅能將語言活動快速構成表象,還能加深他們對語言內涵的理解。如在教案“三只小羊”里,讓學生表演三只小羊和大灰狼,并組織臺上臺下的互動活動,老師可以說:“怎么樣?剛才思維小朋友的表現好不好啊?大家喜歡那只小羊呢?為什么?”最后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組織一些簡單的句子給小朋友學習。
當然,適當的扮演角色不但能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也能活躍課堂氣氛,但這樣的表演也有局限,就是幼兒的不自覺性,不能運用太多,否則浪費了了幼兒真正意義上學習、思考的時間。總的來說,老師通過對語言活動的描述,讓幼兒扮演成為故事中的某位角色,這樣可以讓幼兒站擁有一個新的立場,獨立地去思索、體會。
情境教學的產生,給小班語言活動課堂帶來蓬勃生機,其趣味性的內容,活潑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內在情感,生動的外部意境,以及意味深長的哲學道理,使原本枯燥的語言活動變得極具魅力、趣味且意義非常。另外,情境教學還針對了幼兒既天真又任性,對世界充滿好奇卻又貪玩好動的心理特點,把他們到情境中來,在追求的屬于自己樂趣的同時,激發他們內心中對學習蘊藏的主動性,隨著情境的更替,不斷地加強語言學習,并通過一步步的優化情境,引導幼兒從切身感受中掌握語言。
參考文獻:
[1]王銀紅.新課程理念下小班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大眾文藝(理論),2009,(5).
\\[2\\]陳欣凡宜.小班語言教學活動中體驗式情境的創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1,(32).
\\[3\\]劉曉嵐.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提高小班化教學實效\\[J\\].師道?教研,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