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它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要想使數學課堂“活”起來,就應巧妙地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情景設計教學,為學生發現問題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數學資源,讓數學走向生活,讓學生走進課堂。
一、巧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參與動機
小學生對生動活潑的形式、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對互動的游戲過程更感興趣。在教學中,從教學實際出發,設計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可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激發他們積極地進行智力活動。如教學“有余數除法”時設計用掌聲表示得數的游戲,學生們興致大發。師問“把8塊糖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4聲清脆的掌聲回答了這個問題;“6米長的繩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幾米?”又是2聲掌聲;“7本兒童讀物,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本?”掌聲哪里去了?學生們互相觀望,滿腹疑惑,無所適從,“怎么啦?”學生紛紛說:“2個小朋友,每人分3本,還剩下1本,不能用掌聲表示?!蹦敲茨懿荒苡靡环N新的形式表示呢?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很快地投入新的學習。
二、巧系生活,促進學生的理解感悟
貼近生活,尋找生活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放在生活情境中演練,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測量,動手操作,從而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找到數學的現實生活背景,進一步體驗數學,感悟數學。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當學生認識了“面、棱、頂點”后,教師組織學生用小刀切土豆,切下第一刀時,用手摸一摸切過的地方,摸到了什么?豎著切下第二刀時,用手摸一摸兩個面交的一條邊,摸到了什么?再切一刀,用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的地方,你摸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了“面”、“棱”、“頂點”的含義,使他們體驗到了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知識,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三、巧設練習,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數學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信心的培養。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自主學習的教學環節,設計開放性練習,提供給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習場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探索遇到的問題,豐富和發展所學知識,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在學生熟練地計算長方形周長后,教師設計一個開放性問題:學校要為學生建一個新圖書室,請你先為圖書室設計一個你喜歡的門框,現在有2根50分米的木料,算一算這個門框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用料多少?這個開放性和現實性的問題給學生帶來了智慧的挑戰,課堂上學生們躍躍欲試,大膽動手操作。有的設計了單開門,有的設計了雙開門,設計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案,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拓展了課堂空間,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應用意識,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巧施愛心,喚起學生的學習信心
人們常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別人的又有殘疾的孩子是“仙”。愛是教育的生命,教育不僅是個技術問題,還是個心靈問題。教師應把每個學生看成一個新的世界,愛他們、細心探索他們豐富而脆弱的內心,發現他們身上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課堂上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欣賞的話語,一下輕輕的撫摸,都會在學生的心中涌起一股愛的暖流,播下一顆愛的種子。“愛就是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毙睦韺W研究證明:給學生以真誠的關愛,學生就會情緒高漲,思維敏捷,信心倍增,樂于交往。教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維護他們的尊嚴,切忌惡語中傷學生,特別是對一些學困生,教師應理解、寬容、激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撫和尊重。相信個人的價值,堅信“我能行”,使學生感到自己受到信任,從而克服自卑,樹立信心,激發渴求知識的情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當你以一顆友愛之心去關心他們,照顧他們,他們會給你一個令人驚喜的回贈。
五、巧言評價,復活學生的成功種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著收獲肯定和贊譽。如果紙上有一個墨點,成年人都回答這是一個“墨點”,而學生的回答則是各種各樣:小石子、小蝌蚪、小黑蟲等等,學生的思維雖然顯得幼稚,因為他們沒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生活經驗和思維定勢,然而他們的奇思妙想往往遭到家長、老師的批評,致使未來的科學家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即使學生的回答令人好笑,老師也要用語言的魅力,讓每個站起來的學生毫無遺憾地“體面”的坐下。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屢遭失敗容易導致學生的自我否定,產生認識偏差,認為“我不行”。實踐證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長中學生的實際。因為當學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產生的自信心可以成為追求新目標、新成績的新動力。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心里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心中那顆好勝的種子又一次生根發芽。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不經意的輕松活動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數學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