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一種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自信心起著積極的作用。闡述了把情感教育貫穿到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如何利用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促進中職英語教學。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態度,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有重要影響,它對語言學習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一、中職英語教學重視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需要智力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調發展,然而在應試教育中人們比較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忽略了情感教育,造成了許多學生嚴重的厭學情緒。
中職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大多數學生是被應試教育無情“淘汰”下來的,他們大多數有嚴重的自卑心理。中職生活對他們是一個新的開始。很多學生嘗試著努力改變自己,但是缺乏自信又讓他們害怕失敗。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生理上正處于青春期,年齡段的特殊性造成了中職生的種種心理矛盾。因此,認真研究如何在中職學生中開展情感教育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這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合格的職業勞動者,能否實現職業教育的宏偉目標。
英語學習中的情感因素,是指學習者的動機、興趣、態度、信心、焦慮等影響英語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中職生的英語基礎普遍不扎實,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產生了厭倦排斥的心理。這種消極不健康的情感,會影響學習效果;但是如果他們建立了積極的情感,就會提高學習的能力。學生有了學習的積極情感,學習動機、興趣、信心就會增強,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因此,積極的情感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
二、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
1.調動師生的情感因素,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
情感是調節師生關系的紐帶,通過情感交流,師生間可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團結合作的關系,從而創造出愉快活潑、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師生通過情感的交流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系時,教師的教育就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被學生所接受,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中職生英語基礎知識薄弱,在學習中畏難情緒嚴重,他們對英語提不起興趣。針對這種消極狀況,教師要對他們有正確的看法和態度。只有尊重、理解與交流,才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應當善于運用情感教學的方式,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是激勵學生學習的情感或欲望。中職生因沒有升學考試壓力,他們對文化課不太重視。有的學生甚至認為,畢業后的工作與英語無關,缺少學習英語的熱情和主動性,這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不便。教材是情感因素的載體,它蘊涵著豐富的情感資源,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從心理情感角度分析教材中的情感資源,利用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文化背景知識,開展文化教育,使學生接觸一些西方文化知識,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和風土人情。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和提高綜合素質,而且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情感,保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它也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然而,大部分中職生英語基礎不好,對英語學習喪失了興趣,部分學生甚至厭煩英語。因此,作為中職英語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喚醒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并且會興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變“苦學”為“樂學”,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中職英語教材基礎模塊(高教版)安排了許多不同形式的任務,如制作個人名片、設計生日宴會、邀請名人開設講座、組建俱樂部等,教師可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探究、體驗、歸納等學習和活動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師生、生生都要互動與合作,這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而且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完成任務后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4.運用合理的評價手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評價是一種激勵機制,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以及英語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實施肯定性的評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它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針對目前中職學生的特殊情況,評價應關注學生英語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不能僅用一錘定音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終結性評價標準。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方面的發展作出評價。形成性評價的內容要全面化,不僅包括對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還包括對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的評價。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不僅有教師,還應包括學生和學生家長。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有個人自評、同伴互評、老師評價、問卷調查、家長反饋等。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但是教師不能簡單地以分數來考量評價的結果,而更要關注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終結性評價的形式不但有筆試,還包括口試和聽力,評價的內容不僅能檢測知識還應考察能力。
無論采取何種評價方式,教師都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及手段,設計出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現成功,教師還應充分發揮評價在情感方面的積極作用,注意對學生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并通過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使學生常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總之,英語教學是師生合作、共同參與的教與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有英語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與交流,而且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情感教育對英語教學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學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優化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劉曉偉.情感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尹剛,陳靜波.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