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熱情的態度、合理的分組、活潑的形式、充實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英語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目的語的交際能力,小組討論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實施“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熱情的態度、合理的分組、活潑的形式、充實的內容以及自我豐富的知識素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較大限度的參與其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創新為靈魂,層層遞進的“愉快接受,積極實踐,大膽質疑,總結創新”的教學模式,使英語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
一、把教學當作天職,把笑聲帶進課堂
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誠懇的人總是容易被人接受。而老師在教學中就應注重做到這點。走上講臺就必須精力充沛,把自己全部的熱情揮灑在這片沃土之上,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激情,感染學生,貼近學生,讓他們接受,并且對這門學科有興趣,有了學習的積極性;而生動有情感的語言,那些不出聲的動作、神情、表意的態勢,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了色彩絢麗、精彩美好的天堂,順理成章用豐富的知識儲備囊括了學生。
二、實施分組、分層教學
為了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英語課堂充滿生機,實踐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制定切實可行的分組教學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而要在課堂上有效的開展小組討論,一般四人一組,優差結合,合理分組,前后兩桌的分組方法,人數少,能保證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能參與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易操作,開展討論時前排學生轉過身去就能相對集中,討論結束后轉過身來又恢復原狀,省時省事。還很注重優化小組成員結構,一個小組內,既有成績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要有成績較差能力較弱的學生;既有性格外向型的學生,也有性格內向型的學生,使同一小組的學生既能互相帶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制約,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組與組的力量要相對均衡。為了保證小組討論不會成為某一兩個好學生一言堂,小組成員中都有明確的分工,有一個組長,負責每次討論的組織和討論中的調節,每次都要安排主要陳述人,記錄人,小組間交流時的發言代表,具體分工由組長把握。小組一旦成立,就應相對穩定,因為一段時間后他們間會產生一定的默契,這種默契有助于討論順利的開展。例如我們在學習外研版7年級下第四模塊第一單元時,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組與組間PK賽,因為前4模塊都是有關時態的,所以有很多的動詞短語,每組派一代表說短語(不能重復),他自己找PK對手(水平相當的),看誰說的多,出錯著先出局,為敗者,而且其他組為了獲勝,必須認真聽,才能做到不重復。為了成為贏家,各組都摩拳擦掌,積極踴躍的參加,得分多著為最后的勝利者。為優生優培、后進生轉化,教師還進行了按學習情況分層教學的探索,將學生按照課堂表現情況分A、B兩個層次,分配不同的學習內容,每節課在黑板左邊寫出當堂的任務,由易到難、由機械訓練到能力練習,完成任務快的學生就可以繼續下一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有所得,共同進步。使坐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寫,達到既照顧到不同學生,分類指導,又能省時高效,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研究、整合教材內容,易于學生吸收和領悟
組織討論必須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越是教材的核心問題,越要讓學生主動學習,展開討論。對于教材處理,教師要下大功夫,去鉆研新教材,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內容或活動順序,將之更適合于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七年級下,一二模塊是現在進行時,先分別對這兩個模塊的單詞、短語處理完后,讓學生學對話,課文,通過中英文互譯,學生用一周的時間就能學完;三四模塊是一般將來時,也是采取同樣的策略,并且利用一二模塊的動詞短語,分別用剛學的現在進行時、一般將來時練習、鞏固,而且還用上冊的一般現在時練習;五六七模塊是有關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等級,教師可以整合教材,整體學習這一語法,然后再學習單詞、對話、課文,整個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將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點連接起來,使每個任務所涉及的語言易學易懂,并且任務和語言運用又層層遞進。由此,語言與任務環環相扣,兩三個模塊的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學生的思維調動的更加積極。
我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正是以自身素質吸引學生,用藝術化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生心貼心,贏得學生的尊重、喜愛和信賴,讓學生為教師的才能所吸引,心悅誠服地學,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成為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人。